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涵蓋健全保護傳承體系、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加大傳播普及力度等方面內容,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晨曦 (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游局供圖)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實踐的重要區域,自2012年被批準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 實驗區建設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意識,堅持以“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工作理念,緊緊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致力于非遺活態傳承,大力扶持非遺傳承人,實施文化傳承培育工程,讓全州非遺項目成為群眾生產生活沿用的活技能、活文化,致力于非遺回饋民生,大力推進非遺賦能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發展鄉村旅游,培育民族工藝品,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實驗區非遺活態傳承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秋鎮侗族繡娘們現場刺繡 (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游局供圖)
01
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黔東南州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州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積極申報認定、壯大傳承隊伍,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形成了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系,形成老、中、青結構合理的傳承格局,為全國較早啟動、較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區域。全州現有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四級傳承人數量達4525人。
其中,國家級傳承人48人,省級傳承人170人,州級傳承人294人,縣級傳承人4013人;現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人、省級41人、州級19人;民間藝人系列職稱1034人,其中高級236人、中級508人、初級290人;工藝美術系列職稱32人,其中高級5人、中級23人、初級4人。
2017年,根據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實際情況,黔東南州印發了《關于印發黔東南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群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提出對“代表性傳承人群”的認定,規定“代表性傳承人群”是指經黔東南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承擔黔東南州州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群體性項目的傳承保護責任,在非遺項目分布區域內或一定領域獲得公認的參與度高、互動性強、傳承性好、保護性強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示范性、影響力的黔東南州內群體。這是黔東南州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創新,是“代表性傳承人群”評審認定的探索實踐,將進一步激發大眾性、群體性較強的非遺項目的傳承活力。
在黔東南州非遺中心的指導下,目前各縣市均具有較為完備、靈活、多樣的非遺傳承人認定體系,開展相應的非遺項目傳承活動,通過這些認證和傳承平臺,有多名州級非遺傳承人升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甚至晉升為國家級傳承人,各縣市認定的縣級傳承人中有一半多為州級、省級、國家級傳承人的徒弟。總體而言,州級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覆蓋州級所有非遺類別。
在項目影響下,各縣市更加重視各級傳承人培養,給各級傳承人隊伍帶去黨和政府的關懷,鼓勵傳承人做好傳承工作,鼓勵有傳承能力的人爭當傳承人,加強了傳承人隊伍建設的力度。各個類別的州級傳承人認真履職,每年按時按質完成傳承工作量,精心培育新的傳承人,努力擴大傳承人隊伍。
嚴格落實待遇,全力保障傳承。目前通過認定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按國家級、省級、州級和縣(市)級不同標準每人每年足額發放補助,有效解決州級傳承人傳習活動中面臨的現實困難,提高傳承人的保護傳承積極性。
實施的方式是從2009年開始對州級傳承人的傳承活動給予經費補助,從0.3萬元/年/人增加至0.5萬元/年/人,列入每年的州級財政預算。2009-2021年,州級財政共列支了2287人次的州級傳承人補貼經費,共計958萬元,為實現州級非遺傳承人認定的總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施州級傳承人補助經費項目也鼓勵和支持了州級傳承人擴展隊伍,他們在鄉村、城鎮、學校、社區、機關、工廠紛紛建起傳承人隊伍,將傳統的小范圍的地域傳承進行擴展,使傳承人群不斷擴大。
貴州省黔東南古法紅酸湯釀出致富路 (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游局供圖)
02
擴展多樣化傳承方式
在黔東南州,許多傳承人不僅帶徒傳業,培養精銳的傳承人隊伍,而且還深入到各級各類學校義務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深入到城鎮各社區義務開展非遺進社區活動,將非遺傳承工作擴大到了校園、社區。在鄉村、在城鎮、在學校、在社區、在機關、在工廠,處處都有非遺傳承人的身姿,處處都有研習民族文化的身影,他們成為黔東南非遺保護傳承的主力軍和非遺保護傳承的后備力量。
全州現有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323所,其中省級52所、州級71所、縣級200所,形成以凱里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為龍頭、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為骨干、323所示范項目學校為帶動的非遺教育層次。通過示范學校的帶動,全州有1000余所學校常態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推進非遺進教材進課堂,支持編撰地方民族文化鄉土教材60本20余萬冊,開設民族文化課程,聘請傳承人進校園授課。支持建立校園非遺社團,連續開展三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民族文化進校園成果展”活動,超過300所示范學校的1萬余名中小學生現場展示了非遺進校園成果。推動非遺學科體系的建設,州級財政先后投入1096萬元,支持凱里學院招收五年制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大專班,免費培養學生1300余人。支持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系,開設苗族刺繡、苗族銀飾、苗族蠟染等特色專業,推動非遺職業教育發展,為非遺保護傳承、轉化利用奠定人才基礎。
苗族多聲部情歌傳承人田忠明積極開展傳承人群的培養工作,常年在方召中學、臺江縣一小、臺江縣一中教唱苗族多聲部情歌,培養學生的興趣。他說,帶徒傳業是他作為州級傳承人的主要工作,到目前為此,所帶徒弟不下50人,其中已有10人被認定為苗族多聲部情歌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培養的學生有幾個以苗族多聲部情歌為基礎考入高校深造。
有的傳承人還開辦非遺傳承工坊、非遺合作社等,通過這些機構將非遺傳承隊伍建設更加精細化。凱里市的吳秀英2015年被評為州級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擁有高級工藝師職稱,在翁項建有自己的刺繡工坊,也靠刺繡生活。她帶徒較多,自愿來學習的繡娘絡繹不絕,每年都會開展20次左右的刺繡培訓。目前她的徒弟中有12人獲得市級傳承人稱號,有8人獲得中級工藝師職稱、2人獲得初級工藝師職稱。
還有一些傳承人將民間大眾熱愛的項目放在民間傳承,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傳承人群的聚集。凱里市的苗族古歌傳承人楊光連組建了一支近300人的民間苗歌隊伍,成立舟溪苗歌協會,在民間廣泛培養傳承人群。
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苗族刺繡進校園傳承 攝/磨桂賓
03
增強產業帶動效應
黔東南因非遺而成為貴州最具特色的旅游之地。非遺作為“活的遺產”,源自于過去也發展于當下和未來,過去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當下也被人們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黔東南正在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中,激活非遺能量,激勵傳承人熱情,創新性地轉變為強大的旅游資源,使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環境中發出新芽,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傳統節日、傳統醫藥等非遺項目成為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的亮點。
近年來,號稱“百節之鄉”的黔東南州,通過“政府主導、民間主辦、社會參與”的方式,打造“千村百節”系列節慶品牌。非遺傳承人活躍在品牌建設中,主持、指導非遺節慶儀式,充分發揮傳承人作用,將他們擁有的掌握的民族傳統技藝轉化為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激活非遺節事旅游。
如今,苗年、苗族鼓藏節、侗年、侗族薩瑪節、苗族姊妹節、苗族獨木龍舟節等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已經發展成為文化旅游的主要業態。苗族獨木龍舟節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臺江施洞鎮每年舉行的苗族獨木龍舟賽,規模盛大,氣氛熱烈,場面壯觀,賽事禮儀獨具一格,吸引數萬人前往,已是黔東南主要節慶旅游點。
每當節日到來,州級傳承人張天榮最為忙碌,主持或指導古老的龍舟下水儀式、龍舟競渡的安排等,成為苗族獨木龍舟賽的核心人物,彰顯了非遺傳承人在民俗活動中的核心地位,成為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的依托。“千村百節”活動已是黔東南州亮麗的旅游名片,依托各類民族節慶活動,2021年上半年,黔東南州實現節慶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00億元。
丹寨縣擁有眾多的非遺項目,自從萬達集團進入丹寨后,非遺特色成為打造丹寨萬達旅游小鎮的主線。從前期設計到后期運營都突出非遺特色,將丹寨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1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全部引入小鎮,這些項目的傳承人均聚集小鎮,發揮傳承人的帶頭作用。
蠟染傳承人楊芳、古法造紙傳承人潘玉華、鳥籠技藝傳承人王玉和、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潘芬、苗族刺繡傳承人王興花等入駐萬達小鎮,經營他們的傳統文化,使萬達小鎮依托傳承人發展非遺旅游產業成為現實。
整個萬達小鎮的經營業態中非遺商戶占比超過70%。開業4年來,游客超過2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50億元。目前,中國丹寨非遺周、中國非遺文創節、黔東南州非遺大集市等相繼落戶小鎮,極大豐富了文化觀賞體驗,讓游客真正玩得開心、愿意來、留得住,成為貴州旅游的網紅小鎮。
黔東南州依托非遺項目,依托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積極探索新型旅游方式。一是打造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依托非遺傳習基地、扶貧就業工坊等,推出“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兩條精品線路,涉及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項目44項、省級157項,非遺小鎮2個、州級以上非遺示范基地31處,非遺展示館10個,非遺傳習基地(所)20處,為游客提供節氣農事體驗、傳統飲食制作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服務類產品。這些非遺傳習基地、扶貧就業工坊都為黔東南州各級傳承人駐守,其中州級傳承人最多。二是打造一批非遺主題研學體驗點。
非遺主題研學游是新興旅游方式。黔東南州重點推出了丹寨縣萬達小鎮、雷山麻料銀匠村、臺江紅陽苗寨、黎平肇興侗寨等一大批主題研學體驗點,還有許多傳承人自行組建的旅游研學點,以提供研學式旅游獲得旅游收益。
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和生產性的特點,“生產性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式之一。在黔東南共建設了生產性保護基地87個,通過建設示范基地實施生產性保護,鼓勵各級傳承人深入到市場中,創新發展非遺傳承方式,開展非遺產品研發設計,拓展非遺產品市場能力,有效實現了非遺產品的經濟效益。
目前,全州從事民族工藝品經營的個體和企業有6221家,是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主力軍,其中:銀飾1687家,刺繡2132家,蠟染304家,民族服飾1597家,其他民族工藝品1002家。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未納入規模工業統計庫的民族工藝品加工企業20家。年產值100萬元以上民族工藝品加工企業835家,民族工藝品產業帶動直接就業達4.8萬人。加強對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對于本地區和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了部分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類別的非遺傳承人脫穎而出,采用生產性保護模式實施產業化生產,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外,更多的州級傳承人在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下,摸索著將所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技能投放到市場中,尋找適宜的商業化經營模式來創造經濟效益,實現非遺的有效傳承。比如從江的小黃村是有名的“侗歌窩”,建有各種年齡段的侗歌隊27支,每年村里都有傳統的傳歌活動和賽歌會,從正月初四開始歷時一個月,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態支撐著侗族大歌的傳承發展。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聽侗族大歌、品侗家特色美食已經成為游客到小黃村旅游必不可少的環節。侗族大歌省級傳承人吳榮德在村里建立了一個侗族大歌演唱隊伍,主要從事侗族大歌的旅游商演活動。侗族大歌的商演每場價格為1500元,2020年表演近200場,收入近30萬元。唱侗族大歌,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已成為激發傳統村落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在非遺的轉化利用過程中,不少傳承人都意識到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并且認識到品牌的建設是拓展產品影響力、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凱里酸湯魚制作技藝的省級傳承人吳篤琴經營苗族酸湯魚已三十多年,深感品牌化發展的重要性,為此,她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亮歡寨”。
她說:“我在經營發展中經常會遇到各種抄襲行為,原來沒辦法處理,現在我不怕了,我有我的‘亮歡寨’品牌,這是誰也搶不走的。”有了品牌,吳篤琴一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做大做強苗族酸湯產品。苗族酸湯是民間自制自用的發酵食品,產量低,質量不穩定,影響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吳篤琴在長期的酸湯魚飲食經營中,深感這是酸湯產品發展的瓶頸問題,要解決就得加強科學研發,將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在保護傳統、保證品質的基礎上有效提高產量。
為此,她與凱里學院、貴州大學、邵陽學院等高校合作,投入研發資金300余萬元,將傳統的酸湯制作技術與現代科技結合,減少發酵時間,注重酸湯發酵工藝的產業化發展,大大提高了酸湯的產量,用科學的發酵恒溫控制,在保證酸湯品質不變的同時解決了傳統發酵不穩定的難題。
目前,已擁有1萬噸的酸湯發酵裝置,產值可達1.2億元。貴州亮歡寨餐飲娛樂管理有限公司充分打好品牌戰,開發出“亮歡寨苗族酸湯”系列產品,有白酸湯、紅酸湯、酸湯火鍋底料等。“亮歡寨”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貴州省十佳著名商標”,其公司也獲“中國飲食品牌店”“貴州綠色飲食企業”等殊榮。“亮歡寨”開發的苗族酸湯系列產品不僅在全國實體店均有銷售,近年來還在各大電商平臺銷售,實現了產銷兩旺。另一方面,吳篤琴充分利用“亮歡寨”品牌的市場推廣,認真履行傳承人職責,廣招門徒,傳授技藝,提高“亮歡寨”酸湯品牌價值。其徒弟中已有4人獲得縣市級傳承人稱號,傳承人群更是不計其數。
她自豪地說:“貴陽市場上的酸湯魚館幾乎都是從我的店里分流出去的人員開設的。”通過品牌化發展、市場化運作實現苗族酸湯魚制作技藝有效傳承的同時,吳篤琴的酸湯魚制作技藝也使該項目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不僅公司收益好,還帶動1000余人就業。她的徒弟中,完全掌握苗族酸湯魚技藝的傳承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其他員工收入在4萬-8萬元。吳篤琴也獲得了“品牌中國年度人物”“貴州酸湯魚行業領軍品牌人物”等榮譽稱號。
同時,黔東南州依托豐富、優質的非遺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以保護、傳承、利用為主線,積極促進非遺與旅游“聯姻”、與脫貧“連線”、與鄉村振興連接,大力發展“非遺+”,讓非遺釋放活力、盡顯魅力,全力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夯實了產業基礎,不僅使非遺文化根脈得以傳承,同時也為脫貧攻堅助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因子。這之中,傳承人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生力軍,引領非遺助力脫貧,引領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樂里侗寨侗族人民慶豐收過侗年現場 攝/李長華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現代市場經濟及國家大力重視民族文化保護的背景下,黔東南州民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以新形式開展,通過各種渠道關注黔東南非遺的人越來越多,政府、學者、商人、傳媒等一批批熱愛民族文化的人介入到非遺保護中來。從本源上探究民族民間文化傳統中民族精神所反映的核心價值,從源頭上和根本上尋找對民間傳統文化精準認識、精心保護的路,他們大力提倡和鼓勵以工廠、培訓班和傳習所等吸納并培養民族傳承人,在傳藝授徒過程中增進師父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交流,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掌握,也有助于建立進一步傳播傳統文化的合作關系。
同時,外來者的關注激發了各民族傳統文化持有人投入到傳承發展中來,也激發了許多青年人投身到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中來。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傳承人的引領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