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輝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
副主任兼策劃總監
北京歌華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
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
曾任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設計》雜志責任編輯
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景觀規劃實施處處長
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部長
曾輝老師眼里的傳統技藝不僅僅是先人留下的精絕技藝,更是中國人將美學思想與設計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表現。傳統工藝在當代應起到發揚東方哲學中的“敬天愛人“、“日用即道”、“古為今用”的多重作用。
傳統工藝大多依靠自然生長出來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泥土,同時服從于材質本身的特性,采取“柔性”非標化的生產方式,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傳統工藝所遵循的是一種“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盡其用、物盡其美”的創造規律,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物共同獲益的創作精神。這與當代工業通過改變原材料化學結構,使其完全服務于人類需求的生產方式有所不同。東方手工智慧中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其實對于改變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對地球資源的過度消耗而言,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曾輝老師指出手工業與農業是支撐人類千年文明發展的兩大支柱產業。農業給予人類生存上的需求,手工在滿足日用的同時也給予人類精神上的滿足。傳統工藝聚集了民間智慧的結晶和傳承,它不僅僅存在于某一件具體的器物、更是活在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中。如東北腌菜的壇子、江南腌菜的壇子、四川腌菜的壇子都是各不相同的;各地的樓宇屋宅、人們的衣著服飾也各有特色。傳統工藝的誕生源自某一地區的環境條件、出產原材料特點以及居民的生活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才能有效地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服務,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若不考慮客觀條件和外部環境,只將傳統工藝當作裝飾擺件,或者只延續了某種制作技巧,這種所謂的傳承既不符合傳統工藝的初衷,又無法真正呈現其魅力。人們也難以從傳統工藝中“溫故而知新”,感悟到傳統工藝本身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敬天愛人的哲學之美。
(橫看更精彩)
中國哲學十分強調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道”。人們對于生活的需要是自然形成的,那就是一種規律,是一種智慧。傳統工藝思想強調“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突出得便是生活需求作為“道”的智慧,即明代哲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如今許多被當作裝飾物的傳統工藝,本身也都是為了“致用”才被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如漆器,制作工藝流程多,是古代的防護涂料,具有輕便防潮、經久耐用、而且越用越有光澤、越用越好看等諸多優點。
如今需要找到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接軌的新屬性,著力提高生活品質和審美,讓傳統工藝重新走入日常的生活,讓傳統工藝產品轉化為現代工藝產品,成為生活剛需,是曾輝老師多年來一直推動的方向。與此同時,曾輝老師堅持發揚傳統工藝生態理念和經久耐用、歷久彌新的特質,倡導當代人繼承傳統的優良生活價值觀,將物盡其用發展為當代的生活美德。
(橫看更精彩)
曾輝老師一向主張傳統工藝傳承的不僅是工藝技術,更是文化精神和美學價值。要讓傳統工藝的傳承和設計創新服務于當代中國的美好生活,為提升中國人的生活品質、美學追求發揮作用。正是這樣的初心,曾輝老師讓傳統工藝設計登上了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平臺,成為了核心板塊,并且匯聚優秀的傳承人、設計師共同推動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