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美術史的時候,總是從工藝美術開始,燦爛的中國彩陶文化、青銅文化,在人類文化寶庫中,有它自己特殊的貢獻。
工藝美術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常我們用衣、食、住、行來概括,因為它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既是藝術創造者,也是藝術享用者(當然宮廷藝術除外,但它的創造者仍是人民)。因為中國具有數千年有記載的歷史,又是多民族的國家,工藝美術品種,真是成千累萬!這方面的圖案、紋樣等,形成了藝術海洋!
談工藝美術,總離不開民族、民間。民族、民間似界限不清,但中國的美術家,有自己習慣的分類法。
實際上,所謂“民族藝術”是指傳統的古典藝術(但彩陶藝術,曾稱為原始藝術)。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有一批專為宮廷服務的專業藝人,創造了中國的“宮廷藝術”,他們技藝成熟,達到“古典水平”。“民族”,主要是指漢民族。
所謂“民間藝術”是指勞動人民自己生產、自己享用的藝術品,我國少數民族的藝術品,主要是民間藝術。
蠟染就是屬于少數民族的民間藝術。
魯樸同志(又名呂廷華),以幾年時間,跋山涉水,深入云南、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搜集、調查、整理了大量的蠟染圖案,這本書所介紹的,是從中精選出來的。
這份民間藝術珍寶,如果不是工藝美術家付出巨大勞動,發掘介紹出來,它將永遠埋藏于深山野谷之中,永不為世人所知。時過境遷,在社會生活不斷的變化中,這些藝術品,就可能絕跡,技藝失傳。
蠟染藝術,在我國漢唐時期,就有記載,如今日本還收藏了我國唐代的蠟染制品。對少數民族的蠟染藝術的搶救工作是急需的、意義重大的。作為一個讀者,我向民間藝術的調查研究者、搜集整理者、搶救提倡者表示衷心的感謝與敬意!
印染桌布《四鳳四福圖》
我沒有作過這方面的調查與研究,只就眼前所見到的資料,和讀者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關于蠟染藝術上的價值,我以為與宮廷藝術對比來,更容易看得清楚。宮廷藝術是加工更多、更加成熟,特別是在圖案紋樣方面;在藝術上主要方法是程式化,也為程式化所制約,僅在程式中,取得自由與變化。因此,宮廷藝術的作品,統得太死,往往使藝術形象變得僵硬呆滯,有些程式化變成公式,宮廷藝術中的染織、陶瓷、漆器、象牙、景泰藍等,以至書法和繪畫(所謂館閣體和院畫),都是如此,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末期。
我寧可欣賞一塊民間藍印花布,而不甚欣賞團龍五彩的宮緞。
當然,嚴格地說,民間藝術是不夠成熟的,有時,甚至是粗野的,但有清新之氣、自由之氣、欣欣向榮之氣,這也許是審美標準不同,好比有人愛吃熟透了的果子,有人愛吃半熟的,還有點帶澀味的果子。
少數民族所取材的圖案,都是生活中所常見的動、植物,無非是花、鳥、蟲、魚、雞、兔等,生活接近于亞熱帶的云貴少數民族地區,則有象與孔雀等。當地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都是歌頌愛情,贊美生活,十分樸素動人,不像宮廷藝術中夸耀權威的龍鳳、獅虎或祈求長壽與升官發財的題材,如松鶴延年、福祿壽喜等象征性圖案。漢族的民間藝術有時也受宮廷藝術的影響,存在如吉慶有余、連生貴子等象征性圖案。
據說少數民族,如貴州的苗族、布依族等,云南的白族等婦女,在幼小時候,即由媽媽教、聽奶奶說,來刺繡和蠟染,到少年時期,她們就已準備了成箱的蠟染嫁衣。她們開始戀愛,送給意中人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蠟染花飄帶,青年們將它得意地掛在腰間,或扎在蘆笙上。他們歡樂地吹起蘆笙、跳起舞步,美麗的蠟染花帶,就在樂聲中飄蕩。
結婚的嫁妝,就是成箱的蠟染衣裙。嫁妝的優劣,就是對新娘在蠟染藝術上所表現的心靈手巧之成績考核。少數民族的生活與藝術是密切結合的。蠟染藝術,在她們的一切生活用品上裝飾著,凡是挎包、頭巾、背孩子的“背”、小帽兒、鞋子、襁褓布、床單、被子、窗簾、手帕,以至畫眉鳥的蓋籠布等,真是絢麗多彩、巧思無窮。
印染門簾《室上大吉》
她們平時不斷地積累作品,在勞動之余,甚至在勞動中休息的片刻時間,都可以看到她們在田頭、林間、屋前、水邊,都在觀摩借鑒,勤奮制作。因此,她們都掌握了熟練的技術,在不斷觀摩借鑒之中,提高了審美水平。因為她們不是被動的,為了金錢而制。她們是主動的,為了愛情、為了愛美、為了愛生活,她們竭盡智能地專注于這種藝術勞動。這樣的社會風氣、這樣多作者、這樣的與生活密切結合,使生活離不開蠟染藝術,因此,她們的蠟染藝術,發展到了極其成熟的水平。
在繪制上,工具形成了蠟染所獨有的特點,空間布局,靠疏密的線與大小的點組成形象。由于蜂蠟材料的特點,用筆圓厚而又十分流暢,因此完全有別于其他刺繡和印染藝術。如漢民族的藍印花布,雖然色彩是一樣的,因印制紙版鏤空的辦法,邊線有很多鋸齒形的銳角,與剪紙風格接近。蠟染藝術則不同,雖然也采用植物色藍靛為原料,色澤單純而幽靜(有黑白分明的木刻畫效果),但顏色單純而不單調,藍色底與白色的點線和由點線組成的面,極有變化;留白部分,白的面,由于蠟染特點,還出現自然的裂紋,呈現出畫面上藍、白、灰不同的層次,更加豐富了藝術效果,有似某些中國樂器,如笛、簫,雖然構造簡單,卻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甚至能發揮到別種樂器所不能達到的特色。
少數民族蠟染,遍布許多地區,以云南、貴州為最集中,這本書,是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搶救與保存,在整理與研究方面,還有待于更深入一步。這本書,將為今后的藝術工作者,為廣大的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在精神與物質生活方面,提供一種風格獨特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