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是環境藝術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建筑物空間、室內外墻壁與天花板進行繪畫。但與其他繪畫藝術截然不同的是,它必須與建筑物及其環境有機地結合,這給壁畫以制約,同時由于空間廣闊,保存時間久遠( 與建筑物壽命一致),它更要求具有思想性和社會性,因之人們通常把壁畫和大型雕塑列為“紀念碑”型藝術形式。
追溯中國壁畫歷史,原始社會巖畫除外( 繪制在自然的石壁上),中國進入階級社會,有了大型建筑物,也就有了壁畫藝術教育功能的寶貴傳統。據記載,孔子參觀周之明堂,見周公輔相成王圖,已有兩千余年歷史了。然而由于中國建筑物以木結構為主,由于戰亂與自然毀損,建筑物與壁畫都沒有實物保存下來。秦代宏大的阿房宮,也被項羽一把火燒得干干凈凈,那個時候有無壁畫曾經成為千古之謎。直到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從地下挖出大量壁畫殘片,色彩亦很豐富,有紅、黃、藍、黑、白多種,這便成為秦代建筑有大量壁畫的物證。
中國壁畫除了宮室、殿堂之外,衙署、驛站、墓室和大量石窟、寺觀都有,因之使我們得以窺見秦以后歷代壁畫的端倪。目前漢代壁畫被保存下來的,以墓室為多,如人們所熟知的遼寧營城子、捧臺子屯等漢墓、河北望都、河南打虎亭、洛陽燒溝村、甘肅酒泉下清河以及內蒙古和林格爾、托克托等地。正如文獻記載:“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這些壁畫多表現死者生前顯赫生活,如車騎出行、飲宴行樂,場面宏大,氣勢壯闊,線條粗細有致,剛柔相濟。色彩上有朱、黃、青、綠、黑、白等,藝術上達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內容上也出現了歷史題材,如河南洛陽燒溝村西漢墓壁上有《鴻門宴》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
漢代墓室還有一種特殊構造,即開鑿“石室”。石室模仿木結構建筑或借山崖鑿成,廊柱、屋頂、四壁、棺槨,保留了大量刻畫或淺雕的裝飾繪畫,通常稱為畫像石或畫像磚,在中國分布極廣,最著名的有山東嘉祥武氏石室、肥城孝堂山郭氏祠,四川、河南、江蘇、浙江的都各有特色,特別是四川畫像磚,內容豐富、刻畫精巧,成都畫像磚有“弋射、收獲”,廣漢磚有“市井”,德陽畫像磚有“采蓮”等圖像。
1979年,張仃在家中畫室為機場壁畫《哪吒鬧海》設計人物畫稿
這些石與磚的畫像為研究漢代建筑、雕刻、壁畫,特別是其與建筑裝飾如何有機結合,提供寶貴的范例。這也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
中國古代壁畫藝術,最豐富的遺跡迄今保留在西北廣大地區的佛教石窟中。新疆北部吐魯番高昌故城、天山以南的拜城克孜爾千佛洞、庫車千佛洞早在漢魏即開鑿。再就是甘肅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新疆與甘肅洞窟壁畫,兩地有一定聯系,與印度、巴基斯坦佛教藝術亦有一定聯系。特別是敦煌壁畫,雖有外來影響,但經當地民族再創造,與本土藝術水乳交融,民族風格和特點更加強烈了。
此外山西永樂宮、河北隆興寺、北京法海寺等元、明寺觀還完好地保留了大量精品。
唐代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輝煌時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極大貢獻,無論詩文、音樂、圍棋、戲劇、書法、繪畫,都發展到繁榮階段。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家在藝術修養上也有了辯證認識,這時繪畫已分科發展,人物、山水、鞍馬、雜畫等都有專長大家,也是壁畫全盛時期。初唐大家吳道子從洛陽到長安,為寺觀作壁畫,一生達三百余間,譽滿兩京,后被召入禁中,天寶年間在大同殿上畫嘉陵山水三百里。
隋唐之際,壁畫之外,卷軸畫已風行,并廣集前朝書畫及民間藏品,歸內府收藏。唐以后由于文人畫的興起,文人士大夫以書畫自娛,從宮廷到民間,建筑物中流行卷軸畫,特別發展到元代,以紙本為貴,繪畫脫離墻壁而獨立發展。畫家作畫亦不十分考慮建筑裝飾效果,雖然有時亦言“補壁”,只是一句謙辭。裝裱形式,除手卷外,有中堂、四條屏、六條屏、八條屏、通景之類,多因懸掛位置與便于保存而發展起來。
壁畫的繪制多為宏篇巨制,不是文人畫家能一揮而就的,雖然宋元歷史上有名的文人畫家偶爾也作壁畫,都是興之所至,畫幾筆梅竹,題寫幾句詩文而已。宮室中壁畫漸漸降至次要地位,至于寺觀佛道的宗教壁畫,仍沿上代傳統,由民間畫工發展或繼承下來,往往由師徒一個班子,或一家人,以名家畫稿為粉本,輾轉流傳(直到目前,畫工供奉祖師都是吳道子),藝術創造上大大被削弱了。現被保存下來的永樂宮元代壁畫、法海寺明代壁畫,都屬道教系統大型壁畫,與被保存下來的傳為武宗元白描《朝元仙仗圖》,形式風格上都有相近之處。
許許多多個世紀過去了,除了寺觀之外,中國大型建筑早已忘記壁畫,藝術家也和建筑絕了緣,似乎與建筑有關的藝術只是工匠的事。從統治者到一般平民,這種觀念亦很深遠。特別是自唐以來的繪畫史,幾乎是文人畫史,很少提到壁畫,更不見壁畫作者的名字,從敦煌到法海寺,尋找作者款識是個大難事。
近世中國按西方模式成立了美術學校,分科有:西畫、中國畫、雕塑、工藝,一直沒有開設壁畫專業。十月革命后蘇聯公用建筑,如地鐵等處出現大型壁畫,而中國解放后,社會主義建設一直受“左”的干擾,建國十周年,在首都出現十大建筑,壁畫也仍未提到應有的地位加以重視。50 年代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開設壁畫專業,后來成了極“左”分子批判的題目。有志于壁畫事業的藝術家,個別作些嘗試。但社會反應冷淡,甚至對于西方習以為常的馬賽克工藝都難于接受。直到“四人幫”倒臺,首都國際機場出現一批壁畫,社會上才逐漸對壁畫藝術注意起來。這批壁畫盡管在藝術上還有許多缺欠,還很不成熟,但終究邁出了第一步。
機場壁畫《哪吒鬧海》,張仃作,1979年
機場壁畫《哪吒鬧海》局部
我國對外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公用建筑如雨后春筍,樓、堂、館、舍、機場、碼頭、車站、地鐵,壁畫逐漸發展起來,社會上逐漸熟悉和重視起這一藝術形式。
解放以來壁畫創作數量據不完全分類統計:
賓館(飯店、酒樓)193 幅;
車站、碼頭、機場69 幅;
公園、體育館、博物館、大會堂等185 幅;
學校、幼兒園、工廠等88 幅;
為國外繪制19 幅。
從題材分類:
風景244 幅;
古代人物、歷史故事、傳說152 幅;
現代人物、生活78 幅;
其他88 幅;
共約562 幅。
1984年10月,在山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委會第一屆年會期間考察關帝廟
因為壁面要保存時間久遠,并與建筑物結合,必須考慮壁畫工藝手段問題。近十年來,全國各地壁畫工藝也十分豐富,有傳統的重彩畫法,有外來的丙烯顏料,有陶瓷(高溫、低溫),有大理石拼嵌,有馬賽克,還有中國大漆等。
藝術質量在不斷提高,各地區的壁畫人才不斷涌現,壁畫的工藝材料也不斷得到新的發展。此外邊遠地區甘肅和西藏,也出現了地區風格鮮明的民族壁畫家。
壁畫產量多的地方,首先是北京、寧滬、東北、西北、山東、廣東等人才集中的地方。有的是專業壁畫作者,有的是青年業余作者,解放軍作者中也有不少出色作品。近年來各地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彭蠡等四人為大雁塔地下宮所作的大型壁畫《絲路風情》。由于作者們認真吸取敦煌壁畫等傳統,并具現代精神,藝術上是成功的。此外湖北唐小禾、程黎為荊州博物館所作《火中鳳凰》漆壁畫,不但藝術品位高,且20 余米長,3.6 米高,如此巨大漆畫,也是創舉。
目前中國壁畫,已走向健康發展之途。中國壁畫有悠久歷史傳統,今天社會環境有壁畫家廣闊用武之地,為檢閱一下建國以來的成績,推動中國壁畫的發展,刊印這本選集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