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標志著產學研合作是實現國家創新發展的戰略路徑,為新時代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了發展方向。國家“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也強調,高校要加快完善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推進與企業、科研機構等資源共享,實現資源整合互補、協同發展的產學研共同體,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協同合作的有效機制。“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其蘊含的價值理念和中國智慧,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治理指明了新路向,也對高校提出了新要求,為開拓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提供了良方。這一基本方略既是機遇也是新時代的使命。
“產學研共同體”是新時代我國高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主體與教育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種聯結形式與耦合程度,是對基于“正和博弈”的主體間教育的一種價值追尋,也是新時代我國“雙一流”建設所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期望 。產學研共同體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對高校回歸教學本源,實現高校、企業、研究機構多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對促進我國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和善治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我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充分,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因循守舊和閉門造車的現象。 “校熱企冷”“有合無融”“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因素制約著產學研合作的健康發展,影響了我國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與內在品質的塑造。在推進“雙一流”建設的當下,如何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構建產學研命運共同體,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之痛,促進教育本源的理性回歸,成為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亟待解決的難題。
1 產學研共同體的內涵表征
1.1 共同體與產學研共同體的語義闡釋
1.1.1 共同體 “共同體”(Community)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國內外多個領域研究者對“共同體”書寫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最早可溯源自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體(kovovia),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共同體”是為達到某些善之目的所形成的共同關系或團體。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指出:共同體作為與社會相對的一種生活,特指憑傳統的自然感情而緊密聯系的交往有機體。卡爾·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實質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的思想學說。他認為真正的共同體就是其發展的條件和基礎,代表著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符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求。
隨著全球化發展,共同體理論的適用范圍極大拓寬。共同體由自然形成的“原始共同體”發展到了“當代共同體”。 “共同體”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引入我國, “共同體”概念引入中國后,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等人將“共同體”翻譯為“社區”“社會”等。“共同體”在今天使用非常廣泛,學界圍繞基于自身學科相關研究議題對共同體展開了研究,主要針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科學共同體、教育共同體”等領域進行研究,并提出各類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核心特征。因此,從共同體的本體含義來看,共同體是一種基于共同利益的社會關系,形成的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協同與共同活動的群體結構,是一種基于社會認同與心理認同的社會聯結方式。同時體現著基于特定群體規范形成一定的共同體價值認知。
1.1.2 產學研共同體 “產學研共同體”是指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作為協同多元主體,以協議形式締約建設的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體聯盟。產學研共同體是從宏觀視角對中觀層面、微觀層面進行系統管理的一個創新組織,宏觀層面共謀發展,中觀層面交互融合,微觀層面人才共育,它是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協同主體各方實現的高質量協同合作。產學研共同體中各參與主體和利益相關者建立在共同發展愿景上,通過合作主體多方與外部環境的人才、資本、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形成人才培養的合力并產生聯結效應,旨在建構多元主體并存、多維度互通的人才培養新路徑。產學研共同體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是新時代我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積極倡導、不斷推廣的創新模式。
產學研共同體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理念,是順應新時代的一種跨領域、跨文化、跨學科、多主體協調聯動的創新組織模式。產學研共同體的合作主體由傳統的二元合作變成多元命運共同體,是在破解原有教育體系困局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利益主體協同治理的動力機制、剖析主體協同治理面臨的困境及原因、評價協同治理的績效,優化我國校地共建新型協同育人的新路徑。
1.2 產學研共同體表征
1.2.1 凸顯利益共享理念 產學研共同體是在政府宏觀決策引導下,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以價值共識為基礎,從各自的戰略目標出發,以合作共贏為動力,組合形成的利益共同體,是一種以技術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重要組織形式。“產學研共同體”不僅貫穿于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之中,而且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內在邏輯,繼而成為當下一種普遍認同的產學研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
產學研共同體基于新時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需求,以創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基礎,整合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三方優勢資源,開展豐富的多元合作,協力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創新活動,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機制,構建政府引導下的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之間的新型關系,使行業和研究機構成為人才培養、專業建設重要投入方、培養過程的主動參與方,促進行業和研究機構的資源、信息、人員及技術等創新要素多維互動,激發新的發展動能,實現產學研多方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的跨越發展,成為人才培養成果的分享者。產學研共同體在于通過教學、科研和產業的有機融合,體現“共生共存,共進共退”的哲學思想,是共生共存的關系,本質上是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的利益共同體,產學研共同體是新時代藝術設計教育新模式,因此,產學研共同體具有凸顯利益共享的顯著特征。
1.2.2 彰顯合作共生關系 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依托各自的資源和優勢,以價值共識為基礎,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彰顯著合作主體之間的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共生關系。在產學研創新情境中,由于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有相似的行為準則,合作主體多方共生交換的是知識和信息,這就形成了合作主體多方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中信息既是產學研共同體知識創新的要素投入,又是維系產學研共同體合作關系的紐帶,并依賴于共同體合作主體多方的信息活動以實現知識、信息與能力的轉化。通過對信息活動的各主體、各要素、各環節及其相互作用實施有效管理,打造信息無縫鏈接,是形成產學研共同體信息供應鏈的內在要求。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合作主體多方通過信息相通、知識相傳、基地共建、資源共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鏈接,形成了共生共榮的深度合作方式和多元化新模式。
2 產學研共同體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困境剖析
2.1 政策導向功能缺乏
“產學研共同體”強調在政府倡導下,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合作主體三方凝聚共識,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構建協同創新系統。在執行過程中,政府缺乏出臺權威、完整的政策法規和合作準則,以政策、制度引導三方協同主體進行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整體目標的行動合力。但在協同創新中,存在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產學研共同體現有政策存在執行效果不理想和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缺乏實質性舉措,造成協同育人沒有針對性。產學研共同體在推進過程中,一旦出現知識產權或其他糾紛,合作主體各方就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等相關措施來維護自身的權益,使合作主體缺乏穩定性。由于缺乏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支持政策中,宏觀倡導性的政策不少,有力的實質性政策支持不多,政府對產學研創新設計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創新設計與開發經費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專門的產學研共同體協調機構,在政策上缺乏考評和激勵制度,負責監督、設計、考核和推行產學研合作,很多項目難以根據相應的政策來協調各方。造成產學研合作松散推進,尚未形成系統化路徑,以至于創新設計項目很難在合作主體之間獲得充分互動。
2.2 合作主體目標迥異
產學研共同體的運行涉及到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等多方協同要素。不同合作主體面臨著不同的生態發展環境和生態發展邏輯。由于合作主體各方對產學研共同體的定位、認知、發展目標迥異,各合作主體之間在利益追求及價值觀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組織文化和行為準則。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科學研究使命,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及獲得創新設計成果是其最大的價值追求。考慮合作是否有利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但忽視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作用。企業通常具有明顯的利潤導向,常以獲得來自高校和設計院所轉移的科研成果為目標,注重合作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因此,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不足。而設計院所更加關注創新設計的前瞻性和落地性,將實現創新突破放在首位,注重設計項目的原創性成果。這種價值觀的分歧嚴重影響著產學研合作主體各方的共享利益,導致合作主體兼容不足,難以形成清晰的合作愿景,相關激勵舉措沒有及時跟進,協同治理效果不佳,割裂了人才培養、企業設計實踐和設計院所的關系。重新厘清合作主體的目標定位與發展邏輯成為實現本體論超越的“本然”與“必然”要求。特別是協同理念上的差異,嚴重影響了合作主體的信心,導致合作主體合力難以形成,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礎,容易產生分歧,制約了協同創新整體效能的提升,導致產學研合作可持續發展目標難以順利實現。
2.3 合作利益共享缺失
當前,產學研共同體建設表現為重掛牌輕落實現象,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尚未理順,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尚不完善。三方由于存在體制機制上的差異,致使合作主體的資源實現流通困難。高校的用人、聘任導向制約了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的人才向高校流通。這種現象容易造成合作各方設計人員精力不佳、動力不足、愿望和熱情不高等問題。不能滿足“產學研共同體”需求的有效推進。另外,合作主體缺乏完善的溝通對接機制,導致高校人才供給與企業、設計院所人才需求不匹配,造成設計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原因是合作主體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對產學研共同體運行機制的探索不夠,合作目標不一致,互動機制未形成,利益訴求互相博弈。對合作主體的激勵保障機制不完善,合作主體資源優勢不均衡,協調溝通機制不暢通,互惠共贏的利益缺乏。阻礙產學研共同體合作的互動頻率與互動效果,降低彼此間的互動效率,出現生態鏈條斷鏈現象,造成合作難以可持續發展。
2.4 協同環境共享缺位
協同環境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協同環境能促進高校與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合作,可以為實現產學研共同體各方在人才培養、設計研發和科學研究協同創新發展提供保障。通過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提升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的適應性。第一,為了打破傳統教育體系、科研體系與市場體系,高校與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共建了新型資源共享設計研發機構,承載了公益與創造經濟利益的多重價值,呈現出孵化、設計與服務等多維特征。然而在現實環境中,因其涉及利益方面較多,因此,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的公益性和市場化矛盾沖突,降低了合作效率。第二,高校通過與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主動融入區域創新體系。但是,這些基地在運行和實施上共享缺位,科研成果、科研儀器設備等創新資源不樂于貢獻,沒有有效盤活協同主體各方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很難有效實現各協同主體之間的共享,沒有形成高效的資源共享機制,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三方之間合作“表面化”問題突出,未建立常態化交流和合作長效機制,合作方式上一直處于“缺位”狀態,導致合作主體多方的積極性不高。
3 產學研共同體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路徑創新
3.1 構建政策導向新模式
政府是產學研共同體合作的催化劑,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著宏觀調控、組織保障、資源整合等職能。因此,在推動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工作中,政府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中承擔了重要的參與、引領、推動作用,通過發揮其職能作用,協調合作多方利益關系,形成協同育人的共生聯合體,構建政策導向新模式。第一,產學研合作是一種培養人才和創造經濟的新模式,協同育人是一項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政府的統籌和協調下,使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與高校互通互動,信息共享,合作共贏。為產學研合作牽線搭橋,政府應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促進和保護產學研合作教育,明確合作主體三方在協同合作中應承擔的責任及履行的義務,解決“缺乏”“迥異”“缺失”“缺位”等問題,建立有效管理機制,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引導各主體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廣泛盤活合作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以確保產學研合作的順利實施,為合作主體各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政府應發揮資源配置職能,從政策、稅收、資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促進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組成協同育人的共生聯合體,為藝術設計產業發展提供核心技術支撐。第三,政府應出臺鼓勵產學研合作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通過經濟杠桿調動設計公司、設計院所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另外,政府應對合作主體多方進行財政補貼,推動多方合作。為鼓勵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進行實訓合作,可以對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進行減免稅收等政策上的補貼,讓部分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發揮范式作用,有效推動產學研合作可持續發展。
3.2 重塑利益共享新理念
“利益共享”是產學研共同體的生命之源,體現了產學研共同體厚植利益因子、形成共同意愿、達成合作共識、齊心協力同行等社會價值哲學思想。厚植共同利益,化解傳統思維的慣性掣肘,增信釋疑、凝聚共識,推動共同發展。有效的辦法在于恪守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激發各方熱情,要秉持“利益共謀共享”的合作理念,要認識到合作主體的利益是維系合作關系的內核。通過整合合作主體各方資源,優勢互補,使各方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構建產學研利益考量的合作理念,在系統分析合作主體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奉行互利互惠原則,實現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和利益最大化,合作主體在政策、經濟、人才和文化等方面形成互惠共贏的共同價值關系。另外,通過管理創新,提升合作主體的主動性,最大程度地滿足各方利益,共同謀劃彼此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爭取政府支持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利益,攜手促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與經濟共榮、產學研和諧共生的社會利益,協同解決人才培養供需問題的人才利益,以及產學研合作主體互動互補的文化利益等,自覺投身于建設產學研共同體實踐,使合作主體共享合作成果。近年來,我國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經過交流與合作,逐步認識到合作主體利益共享的重要意義,產學研合作關系由淺入深,由低到高不斷發展,合作模式也不斷得到創新,形成進一步擴大多方利益交融的良性循環。因此,構建利益共享的價值理念順應了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合理路徑。
3.3 構筑互利共贏新機制
為了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目標,利用高校的人力資源優勢,探索聯合攻關、利益共享的有效模式,促進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合作價值取向和利益協同的形成,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開放式培養機制,理清各主體的協同職責,營造良好的協同創新生態,形成多維度、高質量的合作新格局。第一,突出產教融合,強化科研育人,從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利益出發,創建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培養的新機制,利用經濟杠桿把多方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從制度層面促進產教融合與內涵式發展,以制度的規范性、合法性規制產教融合,創新利益補償機制,形成“價值共建、資源共享、利益共生”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能力培養、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宏觀層面聚焦內外部的質量評價、運行機制、監測保障;微觀層面聚集課程教學保障和空間載體,實行多主體、多維度的共同體發展質量評價體系,以及立體、全程的質量保障機制。通過深入推動構筑三方共同體,健全完善協調產學研制度機制,積極支持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加快調整步伐,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產學研多方互利共贏,推動我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第二,強化校企協同,建立多方交流機制,推進高校與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等資源共享,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建立有效的常態化、制度化溝通交流平臺,形成政府政策引領,高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撐,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提供產教平臺的良性互動,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三方協同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產教融合的文化氛圍,實現高校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確保“產教融合”成為產學研合作主體多方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使命遵循。通過合作主體多方互通協調決策機制,真正實現產學研“多方共贏”局面,最終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新機制。
3.4 營造協同合作新環境
環境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力非常重要,是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的結合點,搭建高水平藝術設計創新共享平臺,促進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支持耦合度高的產學研合作主體多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以確保“產教融合”成為協同主體多方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使命遵循。第一,構建產教融合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以提高校企協同育人質量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合作主體多方共建標準化藝術設計實訓基地,開展校企校地合作,共同監管基地運行工作,使實訓基地成為產教融合的“試驗室”,聘請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團隊完成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和教學工作,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解決了學生和企業之間的距離,成為學生了解企業、融入企業的窗口。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要為基地建設提供政策扶持、經費保障。第二,構建產學研協同研發中心,三方相互協作,構建多方主體共建共享聯盟。打破協同主體各方成員各自的功能邊界,共同承擔設計項目,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面向需求的設計研發,為行業產業提供設計服務,進行成果轉化,是實現精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從嚴格意義上說,對人才和先進科研成果的充分展示,是撬動企業愿意合作的關鍵。第三,引進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入駐高校,構建校內產教融合共享平臺。鼓勵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依托高校設立“產業學院”“設計工作室”“創新創業基地”“產學研研發中心”,三方展開合作,共同助力創新型人才培育工作,整合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通過合作多方互動,相互交流、滲透,形成一支高水平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機銜接。構建開放式、立體化、可持續的藝術設計課程,依靠高校教師在專業領域的科研能力,協同主體多方聯合申報項目,共享研究成果,實現產學研資源共建共享。
4 結語
產學研共同體是新時代高校創新發展的新取向,為我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將價值取向各異、運行機制不同的產學研合作主體在創新互動中實現有機融合,形成知識、人才和資源的多維合一,促進共同體和諧共生,是新時代我國高校藝術設計育人新模式的完美體現。通過打造產學研共同體,促進了產學研合作內涵的延伸和拓展,提高了專業與產業的對接效率,有效地將設計行業要素轉化為藝術設計的育人力量,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完善了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建構了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多元、多維、多層的協同機制,并以新的標準驗證共同體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產學研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作為一種實踐的制度、規范和邏輯,突破了傳統的合作體制,破解了高校、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所合作的固有壁壘,豐富了產學研合作的治理體制機制,增強了協同治理制度的執行效果,實現了整體性協同創新。產學研共同體對推動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