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要解決問題,解決當下乃至未來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每當談及自己的專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魯曉波總是會不經意地提及一個詞——“解決問題”。他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其他藝術院校的一個主要區別就在于關注解決問題。自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至今,一直秉持‘為生活而藝術,為民生而設計’的理念,服務民生和國家發展。”
從1977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至不久前剛剛卸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的個人成長路徑隨著中國設計學科的發展共同向前。他的人生,與中國設計學科的發展一同鐫刻上了時代的烙印。
“這是一條有前途的路”
魯曉波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父親是干部,母親是醫生,他們教導他要習得一技之長謀生。年幼時,他跟隨工廠里的美工畫畫,讀了許多與繪畫相關的書籍,逐漸發覺了自己對繪畫藝術、造型藝術的興趣。在知青生涯中,繪畫的熱情也使他成為了年輕人中引人注目的一個。
對藝術的喜愛和對“科技救國”號召的響應,使他在高考后選擇專業時,選擇了能將藝術與科學融合的道路——設計。魯曉波稱自己是幸運的:“個人的興趣和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使我朦朦朧朧地走向了這條道路。但后來,越走越覺得這是一條有前途的路。”
改革開放之后,高等教育百廢待興。從牛棚里解放的藝術大師們貢獻著熱情,從邊遠農村等艱苦勞動環境中赴京求學的學生們點燃了激情,改革開放后引進的藝術開闊著視野。四年大學生活中,最讓魯曉波印象深刻的,莫過于老師們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無私的育人精神。時任工業美術系主任的奚小彭先生,曾參與主持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內設計等重要國家項目,他上課時把學生帶到人民大會堂里現場教學,在講授知識、解讀經典的同時,也傳遞著職業理想。魯曉波說:“現在我們常講‘實踐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其實這種方法學院早就在踐行。”
1982年,魯曉波畢業留校任教,開始繼承大師們的衣缽——為國家、為社會、為培養人貢獻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魯曉波前往德國的藝術院校擔任客座研究員,將德國成熟的教學方法、專業知識帶回中國,滿腔熱血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魯曉波在巴黎市政廳“中法品牌峰會”上演講
在魯曉波個人學習與最初工作的那段經歷里,美院師生完成的首都機場壁畫在中國美術界產生重要影響,成為推動當代中國藝術復興的先聲。此后美院又陸續完成了《永遠盛開的紫荊花》等重要國家設計項目。這些都促使魯曉波深刻意識到,學術志趣的養成與學術視野的開闊尤為重要。“志趣基于興趣而高于興趣,需認識到學科專業領域與社會需求發展的大勢,繼而上升為服務國家和人類發展的崇高志向;視野不是一項實用技能,卻是一種影響價值觀的重要判斷能力,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生道路的選擇。”魯曉波解釋說。
魯曉波連續主持了四屆
“藝術與科技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
如今,魯曉波還兼任教育部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等。今年初,魯曉波入選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在他所提到的“設計”這條“有前途的路”上,他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為中國設計學科的發展和國家的美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這代人實際上也是改革開放之后,把這個學科提升到今天這個高度最早的一批人。”魯曉波感慨。
“設計是具有引導性的”
自大學時代受師長的影響,魯曉波便深知“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并以“真刀真槍”的科研帶動教學的重要性,他也一直在這樣做著。
2002年7月10日晚,加班到深夜11點多的魯曉波錯過了《新聞聯播》的一則消息: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舉行儀式歡迎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正是在這場儀式中,魯曉波主持設計的新型檢閱臺首次亮相。
此前,為了更好地理解該項任務的具體要求,魯曉波受邀參加了一場儀式。“站在我的位置,抬頭正好可以看見高懸在人民大會堂上方的國徽,還可以看到大會堂入口處雕刻的中國傳統紋樣。”從那一刻起,整個檢閱臺的顏色基調和材料已經在魯曉波腦子里有了雛形,那就是一定要和國徽的顏色以及天安門廣場環境色調保持和諧。后來,魯曉波帶著幾個研究生,從研究北京地區夏季太陽照射角度和運行軌跡開始,運用計算機輔助模擬陽光角度和陰影的變化,通過氣象資料研究北京地區迎風面的風壓等,以滿足檢閱臺在6級風中保證穩定的要求,在經過3輪調整和細節的完善后,最終達到了形象上莊嚴大方、富有中華民族特色,技術上格外注重安全穩固的設計要求。
魯曉波對于未來高速列車的設計
2008年,已經將研究方向轉至信息設計的魯曉波,受當時鐵道部委托,又參與主持了“中國高速鐵路信息導示系統設計”,這是他第一次基于信息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實施國家重大項目。
交通系統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一旦有新的車次進站離站,信息內容就需要及時更新。乘客多遠能看得見標識、標識的識別性如何、不同的交通路線怎么引導……要考慮的因素很復雜。魯曉波召集了信息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很多師生,做了大量的實地研究,通過調研和分析最終確定了信息標識的形式、尺寸、位置等,完成了一套動態標識識別的系統設計規范,成為當時鐵道部的一個標準規范,之后各個高鐵站的實施建設都可以參照這個系統標準進行設計。
魯曉波主持的上海世博會湖南館設計
魯曉波與張雷、BMW、Designworks等合作主持的
寶馬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設計
2010 年,魯曉波擔任上海世博會湖南館的設計總監。他顛覆了以實物、展板配合長方形屏幕的傳統展覽形式,創造出一個雕塑式展示空間,運用莫比烏斯環形態,在高2.4米、總長240米的環帶上滾動播放所有影像內容。觀眾可以通過電子彩筆在電子壁畫上涂鴉,描繪自己心中的家園。同時,魯曉波決定全部采用竹子和紙張作為場館設計的原材料,既有人文意蘊,又低碳環保。魯曉波始終秉持“隱藏技術,為情境服務”的理念,讓參觀者切實感到“身臨其境,難辨虛實與震撼體驗”,最終收到了令人滿意的設計效果。
同時,魯曉波還主持和參與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虛擬現實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國家重點項目《藝術學項目新媒體藝術形態研究》、國家“973”計劃《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驗證與典型示范》、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風格文化創意及智能產品設計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等眾多文化、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的國家級項目,這些項目讓他深刻體會到“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為創新帶來的無限可能”。
魯曉波的陶瓷設計
“通過科研項目能夠加深我們對學科領域前沿問題的了解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逐漸真正理解設計的本質。”魯曉波說:“設計是具有引導性的,越是科技發展,越是需要傳統的文化和自然的智慧。設計引導的不是對物質消耗的欲望,而是轉向精神富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味。這些都將為學生將來在這些領域施展個人才能打下基礎,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可以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藝術的終極目標是解決現實的問題”
2021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清華大學考察,首站就來到美術學院。魯曉波作為院長,陪同總書記參觀了“實種實褎 實穎實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慶特別展”,并就學院工作向總書記做了匯報。“在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總書記對藝術設計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培養德藝雙馨的青年人才的殷切希望,由此更加感到自己責任重大。”魯曉波表示。
近年來,美術學院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國家重大項目。2015年,美術學院主持設計的米蘭世博會“麥浪”造型的中國館榮獲了國內外眾多獎項。2018年開始,美術學院的眾多師生都參與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設計工作中,前后歷時近三年。2019年,美術學院設計的“紅飄帶”和11輛游行彩車在國慶慶典中亮相天安門廣場,同時還作為牽頭單位完成了“共和國勛章”、“友誼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的設計。2021年,美術學院牽頭設計了“七一勛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2022年,在曾承擔2008北京奧運會形象設計工作的基礎上,美術學院再次投入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參與和主導完成了10余項重要設計工作,榮獲“突出貢獻集體”稱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國家形象,增進民生福祉。以傳統文脈、學院智識、視覺表達、多樣設計助力國家形象塑造,是清華美院的光榮使命。”魯曉波表示。
在人才培養方面,魯曉波特別強調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他說:“作為設計師,價值判斷是第一位的。當下科技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設計師不可能什么都掌握,但對知識的發現和運用能力很重要。”
從教四十載,魯曉波開設的課程逐漸由偏技術講授到信息藝術設計概論,再到如今的設計的價值。但不變的是,他始終會在課程中強調,設計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時代、服務于國家的需求。“藝術和設計的本體價值是什么?”在研究生新生導引課上,魯曉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藝術的終極目標是解決現實的問題。”他引導學生站在更高的格局審視自己的工作、職業以及學科的價值和意義。
江寧是魯曉波指導的一位研究生,他關注到視力障礙的學生也希望體驗信息化成果的需求,想要設計一個能讓視障人士學習、交流的信息化工具。魯曉波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江寧嘗試,并讓他與工科的研究生一同合作,探索熱感等不同技術在盲文數字顯示屏上應用的可能性。江寧的成果在清華大學-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青年創新論壇上受到了認可,后來由美院徐迎慶教授帶領的團隊不斷迭代完善,自主研發了“大幅面觸覺圖形顯示終端”產品。在魯曉波看來,江寧的例子是清華美院眾多學生的一個縮影。
2009年,清華大學信息藝術設計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項目啟動,這是令魯曉波為之自豪的一件事。這個項目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計算機系、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建設,研究生參與到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家“973”“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科技支撐項目中。“新技術將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方式、產業模式以及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面向這些世界性的問題,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解決方案。”魯曉波說,“在技術創新的賦能之下,提供科學的、有人文溫度的解決方案,這是設計人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清華人應該做的事情。”
魯曉波接受“清華映像”欄目訪談
主動創新、積極求變、主動樹立經驗示范……作為時任院長的魯曉波在推動學院的高質量發展上殫精竭慮。他說:“我們需要應變,更需要引領,不忘使命和擔當,努力成為國家形象的塑造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優秀文化的傳承者、藝科融合的引領者、創新人才的培養者。”
魯曉波的繪畫作品《雙潔》
魯曉波的攝影作品《茶卡鹽湖》
人物簡介
魯曉波,198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7年-1990年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和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學習,2022年受聘清華大學第二批文科資深教授。擔任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米蘭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育部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科技部2035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致力于在信息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教學和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和設計實踐,專著有《圖形界面設計》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專家組成員,“十三五”科技計劃重點專項專家、中國科協第七、第八屆全國委員;主持國家元首檢閱臺造型設計,主持上海世博會湖南館設計,主持哲學社會科學國家重點項目《新媒體藝術形態研究》、《基于虛擬現實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項目《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驗證與典型示范》課題、科技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國風格文化創意及智能設計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究》。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設計卷主編,組織策劃了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和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擔任國際著名紅點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設計獎評委。策劃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論壇、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論壇、聯合策展“基弗在中國”、“新朦朧主義藝術展”,參加國內外藝術展十余次。曾獲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原載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