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漢時期,日本、朝鮮已經從中國傳入了漆器和髹飾工藝。朝鮮樂浪郡王光、王盱太守墓出土有許多精美漆器,一些漆器上有四川“廣漢郡”銘文,證明系從內陸深腹的西蜀傳入。
隋唐之交時當日本飛鳥時代(593-710),中國夾纻造像工藝東傳,日本佛教文化為之煥然一新;中國末金鏤工藝傳到日本,成為日本蒔繪工藝的嚆矢(圖1)。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有中國金銀平脫漆琴(圖2)、籃胎銀平脫漆胡瓶、銀平脫八角菱花形鏡盒、紫檀嵌螺鈿五弦琵琶(圖3)等一批極其精美的中國唐代工藝品,日本成為收藏中國唐代工藝品的重鎮。據統計,日本收藏中國宋元漆器不下270件,其中不乏工精藝絕的嵌薄螺鈿漆器、剔紅漆器、剔黑漆器等,數量遠過于境內(圖4、5);奈良各寺廟和鐮倉國寶館藏有許多中、日中古時代遺存的木心干漆像與脫空漆像。中國唐、宋文化(618-1279)對于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平安時代(794-1192)、鐮倉時代(1192-1333)文化的巨大影響,至今為日本學界賓服和承認。
圖1:[唐]以末金鏤工藝制作的金銀鈿裝大刀,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選自西川明彥《日本の美術11·正倉院寶物の裝飾技法》
圖2:[唐]金銀平脫漆琴,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選自王朝聞、鄧福星編《中國美術史》
圖3:[唐]嵌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模造),筆者攝于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的世界”特展
圖4:筆者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庫房觀摩南宋樓閣人物剔黑漆盆
圖5:[南宋]蓮瓣形嵌螺鈿樓閣人物紋漆奩,日本永青文庫藏,選自根津美術館《宋元の美》
唐朝時當朝鮮半島的統一新羅時代(676~935),中國金銀平脫和嵌螺鈿工藝傳往半島,其博大清新、繁花似錦的裝飾風格也在半島落地生根,出使高麗的宋朝副使徐競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新羅“螺鈿之工細密可貴”,“騎兵所乘鞍韉極精巧,螺鈿為鞍”。高麗時代(918~1392),螺鈿平脫成為半島漆器的主要裝飾工藝,中國金屬釦工藝、嵌螺鈿和嵌銅絲工藝被并用在半島螺鈿漆器之上,形成半島螺鈿漆器細密精巧的裝飾風格和牡丹卷草之類的花紋程式。朝鮮時代(1392~1910),半島螺鈿漆器走向了國風化。
明代,日本蒔繪工藝傳入中國,中國漆工使用金銀箔粉的技術因此而有質的跨越。史籍記,天順間楊塤制泥金畫漆,“以五色金鈿并施,不止舊法純用金也,故物色各稱,天真爛然,倭人見之亦齚指稱嘆,以為不可及”,“漂霞、砂金、蜔嵌、堆漆等制,亦以新安方信川制為佳”([明]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上》),“近之仿效倭器若吳中蔣回回者,制度造法,極善模擬,用鉛鈐口。金銀花片,蜔嵌樹石,泥金描彩,種種克肖,人亦稱佳”(引處同上)。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準許中國人出洋經商,加之東印度公司開辟了歐洲通往東方的直接商道,中國漆器作為商品流向西方,歐洲掀起了一股漆器熱,歐洲人把中國款彩漆屏風改裝在羅可可家具上,巴黎盧浮宮、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等各有收藏,法國、德國、英國、荷蘭、意大利、比利時等國用蟲膠漆仿制漆器,最初的制品風格都脫胎于中國漆器,法國洛可可家具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做工精巧,其明顯的宮廷氣質不乏清代漆器的影響,洛可可藝術又反轉過來影響清代工藝美術,以至日本學者稱“洛可可式”為“中國一法國式”。天然漆髹飾工藝沒有能夠在西方生根發芽,不僅因為現代工業在西方的興起,更因為西方缺少天然漆資源,缺少天然漆髹飾工藝生根發芽的土壤。一部天然漆髹飾工藝史,主要由東亞中、日、韓三國書寫,日、韓漆器髹飾工藝是中華漆器髹飾工藝大樹上衍生出的花葉,中國漆器髹飾工藝體系博大,日本蒔繪工藝體系精深,韓國螺鈿平脫技藝精湛。全世界學者對亞洲漆藝文化的研究,都以東亞漆器髹飾工藝為依據。
近代,以大陸李芝卿與沈福文、臺灣陳火慶與王清霜等為先端,中國漆藝家紛紛負笈東渡(圖6、7)、一大批漆藝家接踵其后,黃麗淑、祝重華、周劍石、孫苗、馮小娜等先后往日、韓學習髹飾工藝,日本高蒔繪、平蒔繪、肉合蒔繪、色粉蒔繪、消粉蒔繪等工藝及韓國螺鈿工藝全面傳入了中國,青島姑娘孫苗將日本蒔繪的看家本領“本蒔繪”學到了足可亂真(圖8)。福州漆藝家鄭益坤學習東鄰“重ね研切蒔繪”,首創金屬箔粉罩透明漆研繪工藝,用廉價的金屬箔粉營造出遠勝日本昂貴金丸粉蒔繪的視覺美。
圖6:[現代]肉合蒔繪蟬紋瓶,作者并供圖者:重慶沈福文
圖7:[現代]平蒔繪漆花瓶,作者:南投王清霜,筆者攝于南投王宅
圖8:[現代]本蒔繪漆箱盒,作者并供圖者:青島孫苗
信息化時代,交通日趨便捷,國家間漆藝交流、漆藝家互訪等活動日益頻繁。1986年,“首屆中國漆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之后,移地前莫斯科博物館、列寧格勒博物館展出。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組織“中國漆藝代表團”,往東京參加“國際箸文化講演會”、“國際漆藝教育研討會”以后,參觀“增村紀一郎漆藝作品展”(圖9)并往長野參觀“高橋節郎漆藝暨繪畫作品展”,往漆器之町木曾等多個漆器產地考察。2008年迄今,共派出四回考察團前往日本并與東京藝術大學、京都藝術大學漆藝家開展文化交流。2012年秋,“世界女漆藝家作品饗宴展”在日本巡回展出,中方漆藝家往東京、京都、輪島、金沢等漆器產地考察(圖10)。藝術史論家長北四度赴日本考察博物館及漆器產地,兩度赴韓國考察博物館及漆器產地并應邀參加“原州漆文化振興”系列活動(圖11)。2017年4月,德國明斯特美術館邀請全球五所大學40多位師生前往德國進行為期四天的漆藝交流,廣州美術學院漆藝專業、中國美術學院漆藝專業師生各攜展品前往參加。日、韓漆藝家如大西長利、三田村有純、金圣洙、鄭解朝、金雪等,多次攜帶作品前來中國參加聯展。日本宇都宮大學松島櫻子教授策劃“亞洲漆工藝交流活動”,2017年,中方十余人前往緬甸參與亞洲漆工藝交流(圖12);2018年,亞洲含日、韓漆藝家齊聚中國。“亞洲漆工藝交流活動”現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定例。
圖9:中國漆藝代表團成員與日本人間國寶增村紀一郎先生合影(2008)
圖10:世界女漆藝家齊聚日本漆藝家鈴木夫也先生工坊(2012)
圖11:應邀參加“原州漆文化振興”系列活動(2016)
圖12:緬甸亞洲漆工藝交流項目中國代表團(2017)
隨著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擴大,當代,全世界各大學、各文物研究部門或有華人任職,或有外籍學者漢語嫻熟。華人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屈志仁先生和陸鵬亮先生、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先生和研究員賀利先生、舊金山亞洲美術館司馬章先生、英國維多利亞艾爾伯特博物館中國部陸于平先生、劉明倩先生、宋明偉先生、李曉欣女史與東京國立博物館趙玉萍女史等。漢語嫻熟的外籍漆器專家如:德國海得堡大學東亞美術系教授羅梅(MargaretePruech)女史、韓國民族美術人協會會長李宗憲先生、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員小林公治先生、日本富山大學藝術文化學教授山田真一先生等。他們往來于境內外,為東亞漆藝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今天的日本,漆器成為平民于特殊日子使用的高級禮儀用品,全國有22個日本政府指定的傳統漆器產地,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京都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有漆藝系,金沢美術工藝大學有漆工科,漆器研究與教習機構有:石川縣輪島漆藝技術研修所、金沢卯辰山工藝工房、木曾漆器學院、香川縣漆藝研究所、會津漆器技術訓練學校等。今天,南韓大田培材大學有漆藝系,首爾東方大學院、大邱造型藝術大學、漢城淑明女子學院、釜山新羅大學校、慶山造型大學各有漆造型學科或研究生教育,統營有漆美術館。
而在漆藝的故鄉中國,各地形成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林林總總的原產地漆器髹飾工藝進入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漆器藝人社會待遇空前提高,創造熱情被空前激發。與此同時,漆藝進入了各高等院校。高等院校與漆藝企業聯手,舉辦各種漆藝培訓班,使天然漆髹飾技藝廣為流傳,其中的某些技法正在普及。“非遺”傳承人特別是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往往不再滿足于子承父業,也不再愿意如《髹飾錄》批評的“獨巧不傳” 也就是夜郎自大守著一技之長秘不傳人,而是扎根在研究機構或企業,出入科班學習,進出于省內省外境內境外,廣開眼界。因此,他們能夠真正理解傳統,尊重傳統,化用傳統,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拿來形成自己的創作個性。
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自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天然漆漆器耐得千百年保存,化工涂料對從業者身體造成傷害,從而自覺地選擇天然漆制造的手工藝術品,疏遠化工涂料批量制品。在世界各國重視文化遺產的新形勢下,中國漆器髹飾工藝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簡介
長北,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漆藝傳承發展聯盟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傳統工藝研究室、成都大學傳統工藝研究院聘任學術委員,浙江省博物館聘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