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創作如何持續性創新發展,使傳統手工藝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趨向,是業界與學界都在探討的問題。
在現代工業生產中,設計與制作分離是一個常態,而在傳統工藝美術領域,設計與制作是一體的,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在當今社會,傳統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是否需要汲取現代工業化進程中設計與制作既分工又合作的造物形態呢?設計的本質是將現有的狀態向更好的方向引導的行為,因而設計要不斷地發現新現象、新問題、新事物、新功能,或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新概念、新可能。設計是以人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為目標,依據文化的和技術的方式與方法開展創意設計與實踐。因此,積極運用設計思維,去轉變傳統工藝美術的創作思想體系,用設計來驅動觸發創意的方法,是一條可以實踐的路徑。
以宜興傳統紫砂壺創意設計為例。我們提出“設計師壺”的概念,以表達現代設計師與傳統工匠的分離與協同,從而創造出既保持傳統工藝、材料的特色又呈現出現代面貌和生活情趣的用品。
宜興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藝,產生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宜興的紫砂壺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設計與制作分離的情況,并且對紫砂藝術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其代表性人物是陳鴻壽(1768~1822年),字子恭,號曼生等,曾任溧陽知縣。因與宜興靠的比較近,他在攻詩文、書畫的同時,非常喜好設計壺。他主張制壺要創新,因此他自己設計了很多紫砂壺的造型,由著名工匠楊彭年制作。陳曼生對壺界有兩大貢獻:第一,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造型的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其二,他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的,后人稱之為“曼生壺”,有“曼生十八式”、“曼生二十八式”之說。陳曼生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有“文人壺”之稱,對后世影響很大。
下面以本人設計的紫砂壺來實踐引入現代設計師參與傳統工藝創新活動的有效性和可實現性。
01
體驗式創意設計
“體驗設計”的概念產生于“體驗經濟”。體驗設計力圖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其目的是在設計的產品或服務中融入更多人性化的東西,讓用戶感受到更加方便、更加舒適、更加愉悅。這是一種強調以用戶需求為目標而進行的設計思想和方法,“用戶體驗”概念貫穿于產品整個開發流程,設計者必須與消費者有更多的互動,以盡量感受消費者的體驗需求。
案例:《對印壺》
1、設計構思:
“傳家寶”是指從祖上傳下來的重要物件,傳家寶首先要有傳承的功能,它即使歷史蒙塵,但仍能光耀后世。“傳家寶”是一個家庭傳下來的重要紀念物,它不在于有多貴重,而是承載著對親人的念想。但是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家族的概念在生活中逐步的消弱,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已經消減了“傳家寶”的價值。但是“傳家寶”中所包含的親情概念,是人類生活體驗過程中的情感亮點,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2、造型設計:
采用立方體的茶壺造型,合起來是一把壺,在結構上用金屬卡條卡住,可以一個人使用;分開是兩把壺,可以夫妻兩人對口使用,在壺上刻上夫妻兩個人的名字,有情有趣;以后子女或者后輩看到上面有父母或祖輩的名字,就自然產生要留存的意愿,自然形成了“傳家寶”的樣貌。之所以使用方形造型,是為了體現“方印”的感覺,便于刻字刻畫,易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