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淇奧》云:“治骨曰切,象曰磋。”該詩一語道破了骨雕和象牙雕工藝的同異。據先秦時期的文獻如《墨子》所記,黃河流域以及淮河流域因氣候炎熱而遍布犀牛、大象等野生動物,說明在先秦時期北方地區也不難獲得供雕刻使用的本土牙料。中國已知最早的牙雕工藝品“鳳鳥匕形器”產生于5000-7000年前,它出土于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距今5500年左右的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下層曾出土了四件穿戴式象牙手鐲。2001年,在四川金沙考古現場有驚人發現,一次性出土了上千根象牙以及部分象牙雕制品和半成品。這些考古發掘成果都說明中國象牙雕刻的歷史稱得上悠久。如果光論時間,中國上古牙雕制品與德國、巴伐利亞、法國等地發掘出的牙雕頭像和動物制品相比要晚出很多,這幾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可以分別提供兩三萬年前的形象較生動的牙雕祭品。與牙雕工藝成熟早的歐洲大陸相比,中國牙雕技藝的歷史傳承性好,從殷墟出土的“獸面紋嵌松石象牙杯”,到漢代的象牙雙卯、南宋的牙雕圓雕佛像,再到明代的“玉蘭花式象牙杯”、游戲麻將牌,清代制作的牙雕花卉盆景、山水人物插屏、巨型龍舟、連幅圍屏以及小扇骨、香熏、花插、筆筒等等一應俱全的各類生活用器,說明中國古代的牙雕技藝傳承發展了幾千年未曾中斷過,積淀下了既厚重又精彩的牙雕工藝文化。
一、
江南牙匠多擅長意匠,其雕刻工藝文雅精細。粵籍牙匠向江南牙匠學習花樣,在雕刻上突出他們工細入微的才能。根據清宮廷畫家陳枚的《美人圖》畫稿所制作而成的《月曼清游》冊,是由乾隆親自監制,造辦處著名的粵籍牙匠陳祖章領人費時百天制作而成。各頁主要圖景均以象牙雕刻為主,分嵌各種寶玉石點染小細節,人物頭發和眉目以黑漆涂染,既代表了崇尚材美工精、繁華富麗的美學追求,也反映了“廣派”牙雕嫻熟的組合材料能力和高超的雕刻工藝水平。清中葉,廣州牙雕業形成“貢行”和“洋行”兩個行會組織,“貢行”專營朝廷貢品為主,“洋行”經營內外銷牙雕商品。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燈、象牙席、象牙絲編織紈扇都是廣派的作品,它們或是純宮作,或是來自廣州官員的呈貢之物,都屬于巧奪天工之作。“廣派”牙雕的套挖、多層次透雕、高浮雕、仿橄欖核微雕、劈絲編織、象牙漂白和染色等一系列特色工藝在清中期諸法皆備,奇巧花樣層出不窮。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牙球”“象牙鏤空花籃”“象牙鏤雕梅子盒”“象牙鏤雕大吉葫蘆式花熏”“象牙絲編織紈扇”一類的陳設器都基本出自粵籍工匠之手。
二、
民國期間,廣州牙雕業依然保持全國最大規模、最具活力的狀態,始終沒有動搖其作為南方牙雕中心之地位。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州大新路等地從事手工象牙雕刻的仍有33家店鋪,工匠近千人。”
縱向地看廣州牙雕自身的工藝歷史,近代廣州牙雕可能在原創性和藝術水準上與清中期相比有一些差距,但由于產業發展勢頭并沒有明顯減弱,廣州牙雕工藝的傳承性好,不管是精細浮微雕工藝、玲瓏透雕工藝、鑲嵌工藝、著色點染工藝、還是劈絲編織工藝,近代廣州牙雕全面保住了原有的工藝特長,不辱“仙工”之歷史美譽。
同治年間廣州“貢行”打算進獻給慈禧的“牙雕龍船”(又名“八仙賀壽牙雕龍船”)代表了清末廣州象牙鏤空雕和圓雕工藝結合的高水平。船形似龍舟,昂首擺尾。船長93厘米,寬17.5厘米,高53厘米,船體用牙片拼裝而成,船身刻魚鱗。樓高三層,仿傳統木結構,鳳旗、蓋傘、內部陳設和八仙、王母、天女、船夫、樂手等人物齊備,窗板皆鏤雕著勾蓮、寶相紋樣,極盡手工雕刻工藝之巧、之繁。同治十五年(1876),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另一艘牙船(現藏費城海事博物館),與廣州博物館藏的這件“八仙賀壽牙雕龍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被譽為“令人難以置信的震撼之作。”
近代以來,廣州牙球的多層套雕不斷刷新層數,在工藝難度上達到極致。牙球雕刻并非清代發明,《格古要論》記載在宋代“文思院”里就已出現了能制作3層套雕的牙球,時稱“鬼工球”,此煩難“秘術”如何傳至廣州,并且獨獨在此地得到極大發揚尚難說清楚。到乾隆年間,廣州牙匠已經將本作為宮中文玩的牙球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即將光身的層數有限的文玩品改造成了集多層通雕和表面深淺浮雕于一體的活套球陳設器,大大增強了它的藝術性和可觀賞性。清末廣州牙球雕刻水平攀上新高峰,甚至超越了清中期。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廣式牙雕鏤空套球”由鏤空球、和合二仙人物墜、魚身龍首勾三部分組成。球、墜、勾之間有活動環鏈及螺旋口插鎖相連,通鏈長51.2厘米。直徑10厘米的鏤空球共16層,每層12孔,層層可同心轉動。最外層通體浮雕鏤刻人物故事、風景、花卉,內15層分別鏤雕雙錢紋、菊紋及米字格紋等。這件作品在層數上并非清晚期之最,但在設計上與那些一味強調表層高浮雕的牙球相比,既體現了玲瓏之奇巧,又顯示出和諧優美之韻致。
清末象牙雕花卉紋套球,故宮博物院藏
說到牙球雕刻,不能不提到廣州牙雕“翁氏”家族。清嘉慶年間,牙雕藝人翁五章在繼承前人“鬼工球”車制技藝的基礎上,突破了乾隆時14層的極限,達到20多層,成為膾炙人口的“翁氏絕活”。“翁氏”家族內部一直傳承著此項絕技,到民國初年,翁五章后人翁昭可在一根象牙上車出一顆25層牙球,每層之間雖只有發絲般狹小縫隙,但不妨礙其轉動。每層牙球上還鏤雕著各色花草、動物、龍鳳等紋飾,網眼細密,繁花似錦。1915年,由翁昭車制,梁雄等匠師雕刻而成的“25層通花牙球”作品入選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展會上大放異彩,斬獲一等獎,成為近代博覽會史上的佳話。民國初中期,廣州牙球套雕技術又有新突破,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的一件直徑15.5厘米的“象牙鏤雕云龍紋轉心球” 有28層,表層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手法,生動表現了云龍翻滾的鮮活場景。
清末廣州興盛的牙雕業帶動了粵東地區也發展起了牙雕工藝,兩地都生產大量日用型的產品,小件的有牙章、梳子、象棋、鎮紙、頭簪、筆架、牙扇、鼻煙壺、眼鏡架、名片盒等物,這些生活用器曾經在清晚期被清宮采買,如清宮舊藏的《象牙描金帶彩什錦梳具》即是廣作牙雕生活組合用器的代表作。這套梳具一共有25件,包括梳子、竹篦、剔篦、胭脂棍、扁針、大小刷。這些精致小巧的梳具上幾乎都描金彩繪著云蝠紋、鳳紋、蓮花、石榴、桃、寒梅、八寶、山水樓閣等圖案。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象牙雕花鏡奩”則是清晚期較大型生活用器的代表作。“象牙雕花鏡奩”共分兩層:上層為盒,盒內安有鑲牙框的玻璃鏡;下層形似小柜,雙扇門,打開后為兩層,分裝三個抽屜,均嵌銀鍍金鏨雙桃、雙魚紋鎖扣。奩蓋面中心刻五龍戲珠及四龍騰云紋,四周為龍紋。奩身通體刻滿花卉圖案,以菊紋錦地為邊框,紋飾分三層,刻有松鶴、梅菊、鳳凰、牡丹等,花叢中皆藏著成雙鳥雀,寓意夫妻和鳴。這件滿工牙雕實用器紋飾考究、雕工精細、形象生動,應該是廣州牙行專為宮中后妃設計制作的“貢品”。
清晚期“雕花卉象牙”由粵東“同盛號”牙雕作坊設計制作,牙匠在約70厘米長的整根牙料上采用粉彩陶瓷“百花不露地”的裝飾形式,多層次剔刻出了牡丹、秋菊、玉蘭、芍藥等四季花卉,寓意玉堂富貴。該文房陳設品紋飾雖然繁復,但疏密關系均勻,從牙根至牙尖形成類似潮州木雕的“勻勻、雜雜、通通”的風格,是粵東牙雕與其他工藝相融合的代表。
人物牙雕原本不是廣東牙雕業的長項,在清晚期此類雕刻也有長足進步。廣東省博物館藏的“象牙雕菩薩頭像”就是這一時期的人物雕代表作。該作品選用了質地非常細膩的一段牙料,菩薩面如滿月,肌膚光滑,五官雕刻線面過渡自然。寶冠上用多層浮雕和圓雕手法塑造了三尊佛像,云紋浮動感強。衣領、頭發的陰刻線內以及寶冠的紋飾深層用暗色逐層涂染,既加強了立體感,又襯托出菩薩面部如皎潔明月,獲得明快的視覺效果。
民國期間廣州和粵東地區與海外的通商和文化交流更深入,這兩地生產的牙雕生活用器不僅受廣東、香港、澳門地區民眾的歡迎,東南亞地區和歐美國家的外銷市場也有所擴大。這一時期一些名片盒的雕刻明顯受到西洋美術的影響,不僅出現了大卷葉紋、貝殼紋和寫實性的折枝花,而且這些紋飾的立體感也更加突出了。
三、
橫向比較南北兩大牙雕中心,廣州牙雕兼具日用性和裝飾性,以鏤空雕和浮雕為主,偏愛繁縟奇巧工藝和富有生活氣息的裝飾內容。北平牙雕則特別注重歷史文化內涵,以立體圓雕為主,工藝概括,造型取法傳統雕塑和繪畫,衣紋簡練挺拔,藝術形象顯得既端莊板正,又圓潤傳神。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組“象牙雕十二月花神”在取材和工藝上都近似北京近代牙雕人物風格。歷代文人墨客在詩詞歌賦中吟詠百花之余,弄出許多趣聞軼事來,分別造就出十二個男花神和十二個女花神。歷來關于具體男花神和女花神的真實身份都頗具爭議,該牙雕作品塑造的“正月梅花花神”疑似梅妃,梅妃本名江采萍,高力士從閩越將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得太宗寵幸。梅妃才貌雙全,愛梅如癡,氣節若梅,不幸死于安史之亂。牙雕梅妃用布包裹著一叢臘梅呵護在胸口,頭部微側,緩步輕移,神情喜悅,似從野外歸來。人物形象眉眼舒展,姿態靜中寓動,端莊文雅,體現出傳統女子溫柔貞靜的美好品格。“七月荷花神”的原型是周敦頤,“十一月菊花神”的原型是陶淵明,這兩個人物形象基本可以確定。牙雕周敦頤的形象面目端方儒雅,長髯垂胸,左手執蓮,右手輕觸花瓣,儼然一個溫厚長者形象。他胸口處盛開的蓮花碩大無比,形成視覺焦點,似乎在表明他“廉潔清正”的心跡。東晉陶淵明生前自詡為菊花的知己,是歷史上第一位頌揚菊花為“霜下杰”的詩人。自蘇東坡大力推重陶淵明之后,畫家就開始屢屢用心描繪“陶潛賞菊”這一題材,如北宋趙令禳的《陶潛賞菊圖》,明代唐寅的《陶潛賞菊圖》、陳洪綬的《歸去來圖卷》之《采菊》,清代任熏的《采菊歸來圖》等等都是史上名作。牙雕“十一月菊花神”以陶潛“采菊”為意向,刻畫了一位持杖老者形象,表達了歲晚霜寒心獨潔的文人節操,雖沒有背景和環境,卻似乎能讓觀眾見景見情、情景交融。“十二花神”人物形象的身段肢體基本順著牙料本身的形狀造型,沒有大開大合的肢體語言,俗稱“棍子人”。雕刻手法概括明確,直線與弧線交替使用,省略了無關緊要的裝飾性細節,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和人格。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臘梅-故宮博物院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荷-故宮博物院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菊-故宮博物院
民國時期北平牙雕業涌現出一批有名有姓的名匠,藝人耿潤田擅長圓雕仕女和羅漢,風格上與“象牙雕十二月花神”相仿佛,人物開臉尤其生動傳神。藝人劉蒼身擅長象牙深淺浮雕。李三寶擅長設計和制作刀馬武將等戲曲人物,注重人物身段和表情的細致刻畫,借鑒戲曲臉譜和舞臺表演的程式化來反映人物性格。王彬設計制作的古典仕女形象溫柔秀美,傳情達意含蓄內斂,具有古典人物審美的韻致,如他的圓雕人物作品“牙雕香妃”生動刻畫了這位少數民族女性活潑俊美的身姿和娟秀的容貌,同時還微妙地反映出后宮女子既富貴又不自由的一種生活狀態。
民國后期的牙雕好手有楊士惠、楊士忠、崔華軒、胡鳳山等,他們也都各有擅長的題材和工藝語言。其中楊士惠的“牙雕付彩筆筒秋趣圖”借鑒了海派藝術的語言,細節刻畫豐富寫實,付彩適度,做到了雅俗共賞。
四、
此外,天津、福州、南京、蘇州等地在近代也有少量牙雕加工業。南京牙雕以仿古牙雕為特色,仿古牙雕造型上以仿古代爐鼎、戰車、古裝人物和古獸為主,經表面做舊處理后突出古色古香、斑斑駁駁的金色裂紋的裝飾美感。
福州牙雕興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時期。近代福州牙雕雖從業人員不多,但頗有名師好手和優秀作品。民國牙雕名藝人柯依四的雕刻技藝十分出色,他代表了福州牙雕“工致纖巧”的傳統工藝特色,其代表作“象牙蝦蓮擺件”借鑒了傳統工筆畫手法,刻畫了一張翻卷自然的大荷葉,上面棲息著蝦、蟹、魚、蛙等小動物,似展開一幅有聲有色、輕松閑適的生活畫卷。
總之,近代中國宮廷牙雕藝術衰落,民間牙雕業因為對外開放貿易而保持著產業的繁榮,工藝上以傳承清中期牙雕工藝風格為主,也有順應時代變遷而出現工藝技術上的突破以及產品樣式上的翻新。論規模和工藝代表性,近代牙雕以廣州和北平為中心,“廣派”和“北派”工藝風格各有千秋,各領風騷。相對而言,由于“廣派”牙雕既繼承了原宮廷牙作精料精工、不惜工時的特點,又非常貼近生活,所以顯得更具創意,更具發展活力。近代“北派”牙雕則較為厚重和守舊,1949年以后才看到它如何譜寫濃墨重彩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