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繡產品,以獨有的“雕平繡”特色,曾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東方瑰寶”。
臺繡,起源于清末時期的臺州海門(現臺州椒江),是中國民間刺繡的一種獨創。
它見證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也創造了出口創匯大戶的輝煌歷史。臺繡產品以獨有的“雕平繡”特色曾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東方瑰寶”。
鼎盛時期,出口產值共達 8 億元,繡娘多達 13 萬人。然而,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臺繡產業逐漸走向低谷,不少繡衣企業陸續關閉、轉產,繡花工人也紛紛改行,臺繡技藝逐漸衰落、傳承瀕危。
近二十年,通過不懈的堅守和努力,試圖以新技法、新表達、新媒介、新模式等一系列探索實踐,在讓臺繡生命力得以延續的同時,讓臺繡在時代創新中獲得“第二次生命”。
一、核心技藝的堅守與創新
臺繡工藝的最獨特之處在于雕鏤和抽紗,在布上做減法是臺繡的特有符號。有比喻說,其他繡種是在布上做繪畫,而臺繡是在布上做雕刻;其他繡種只在布上做加法,而臺繡除了做加法以外,還做起了減法。
這一獨具特色的工藝特點,是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也是臺繡特有的符號和精髓。在傳承實踐中,我們一直在努力地挖掘、提煉臺繡傳統內核與生命力,有意識地加強保護、加深認識、加以突出。
一方面,通過建設“臺繡刺繡博物館”,以實物、圖文、影像等形式,對臺繡技藝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原真性保護。
另一方面,籌建“臺繡刺繡研究所”,召集一批繡娘重新回歸并吸納、培養新生代傳承人,讓臺繡工藝在得到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研究創新。
在創新實踐中,重點突出臺繡“抽”“拉”“雕”的特點,在不少作品的創作中,創造出了點、線、面、體的新形態和多種層次、序列的有機組合和靈活對話。
加減、凹凸、透空,層次的變化、形態的差異、質感的對比,加之光影和色彩的碰撞,實現了更為立體、豐富、浮凸的肌理效果。
二、獨立語言的生發
在刺繡行業里,大家大多習慣于“畫繡”的藝術形式,以繪畫的手法對人、物、景、事件等對象進行較為直接的反映,往往在具象的視覺層面上展開。
集中體現在對針藝和繪畫表現力上的尋求精進,隨 之 產 生 的 優 秀 刺 繡 作 品, 也 多 以“描龍繡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詞語來形容。
然而,在我的意識中,刺繡不應依附于繪畫體系,它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刺繡體系語言。作品中的每一個符號,不僅是形式上的展現,更要是語言和情緒的載體。
工藝水平也只是刺繡作品的一部分,思想內容才是作品真正的靈魂。載體不是目的,內在精神性的傳達,才是作品的本質。
一個完整的作品,它應該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而每個獨立元素的完整性設計,使得作品在最小的片塊下也始終可以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碎片化的形式拼貼。
如此,作品不僅是一個精湛技藝的載體,更是一個具有形式感、觀賞性和藝術性的藝術作品,一個有情緒有靈魂的生命。
如作品《紫椹》,演繹著蠶絲的生命,暗喻著絲綢之路的篳路藍縷與絢麗華美。
作品《原 • 衍生》 ,則探討著生生不息的演進中的生命內涵,借助對生命繁衍循環的探究和表達,映射出我們之于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發展脈絡和形式的探索與體悟。
一系列的探索性實驗,從對臺繡傳承核心技藝的堅守中,成功生發出“纖藝繡”,創造出屬于臺繡自己的語言和鮮明的風格特點。
三、跨界融合探索
刺繡不應局限于傳統框架中的布、針、線,想法和實踐應敢于脫離固有的知識經驗和形式框架的局限,在保留傳統工藝及技藝內涵的同時,在題材內容、工藝技法、形式功能等多個方面,進行更大膽的創新、拓展。
臺繡的創作中,我以“刺繡 +”的思維,注重對不同材質、不同工藝、不同藝術領域的融合探索。
如在作品《絲影 • 荷夢》的創作中,刺繡工藝與裝置藝術、纖維藝術以及現代光影效果的融合碰撞,創造出了不太一樣的藝術感受;為 Obscura 高級中餐廳專屬打造的《絡》刺繡藝術餐盤,將臺繡與無影玻璃等工藝融合。
刺繡藝術與美食文化的交融,不同領域匠心的融會,為體驗者帶來視覺、觸覺、味覺等多重感官體驗;在最近創作的刺繡藝術餐桌轉盤《若》中,則讓臺繡雕鏤工藝與水晶相融。
水晶中的刺繡,如冰封般,晶瑩剔透。多層疊加的工藝手法,起伏透疊、虛實相映,烘托出視覺與時空的無限延伸感。
四、產業化、品牌化、生活化
對于傳統工藝而言,有應用才有傳承。臺繡的傳承實踐絕不僅是為了技藝的延續,更是要讓它在當代生活中實現活態傳承。
1991 年創建的臺繡服飾有限公司,1998 年創立的“臺繡”文化品牌,以臺繡傳統技藝為核心,通過創意設計,將臺繡的文化、技藝和藝術元素進行充分的萃取和轉化,依托多樣化的刺繡服裝、飾品、工藝禮品、文創等產品,貫穿人們的衣、食、住、行、用。
如刺繡新中式服裝、圍巾、手包、胸針、項鏈、音響、疫情之下的防護口罩等,融入了受大眾喜愛的實用與精神審美功能的,有情懷、重設計、有創意、有態度、高品質的輕時尚產品,讓臺繡傳統工藝以更實用、更輕盈、更國潮的姿態融入大眾的視野和生活。
五、文旅融合發展
在集“非遺刺繡 + 創意服飾 + 特色文創 + 個性體驗”于一體的“臺繡生活藝術館”里,刺繡藝術作品展覽空間,非遺刺繡服飾、文創等特色產品展銷空間,可容納培訓、體驗、交流空間;刺繡體驗、分享沙龍、古樂賞析等特色活動以及專業講解、精致茶歇、茶藝等高品質服務 …… 文化、藝術、生活方式與商業在此交融互動,實現了可觀、可學、可玩、可購等功能,成為了包羅萬象的“景點”、承載精神生活的場所。
同時,將“臺繡刺繡博物館”“臺繡生活藝術館”“臺繡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臺繡刺繡研究所”“臺繡工廠店”“臺繡工坊”等場所、模塊融合串聯,打造出集創意創新、生產制造、文化傳承、藝術展覽、休閑娛樂、旅游消費等于一體的特色旅游路線,并制定系列特色培訓課程和體驗活動,打造出研學游、親子游等特色旅游項目。
逐漸探索出一條文旅融合發展趨勢下的臺繡傳承發展新路徑。下階段,將進一步利用數字展示技術,完美呈現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打造出獨具觀賞交織的體驗場景,為觀眾帶來視覺、感官的沖擊力和沉浸式的體驗、感受。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變文化資源為特色產品,也是臺繡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創新點。
圍繞和合文化、墾荒精神、海洋文化、山海水城等主題進行系統性的內容挖掘,在圖案開發的基礎上,在不同類別產品上展開運用,打造出具有文化內涵和旅游創意的多元化的特色產品。
例如,將和合文化、桂花與臺繡技藝巧妙融合的《和合花韻》系列伴手禮,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反應。
六、營銷傳播方式的轉變與拓展
從銷售物質產品向講故事、傳播文化轉變。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已成為碎片化信息獲取方式的主要內容。
臺繡改變以往“圖片 + 文字”的內容形式,以更多精心制作的“短視頻”內容來驅動傳播。
同時,突出手工藝的創造性和唯一性,使消費者更好地感受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工匠精神和傳統工藝之美、文化之美。
發展以“人”為中心的體驗式傳播。通過舉辦刺繡體驗、旗袍秀、品牌發布等線下推廣活動,專業攝影師、多鏡頭的全程“跟拍”, 各種美照、小視頻的推出,促使體驗者進行二次傳播,進一步增加產品和文化的口碑傳播效能。
新時代下,傳統工藝在面對諸多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走向未來?我們的實踐探索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