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象牙編織嵌象牙染雕花鳥圖紈扇-故宮博物院
民國期間,廣州牙雕業依然保持全國最大規模、最具活力的狀態,始終沒有動搖其作為南方牙雕中心之地位。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州大新路等地從事手工象牙雕刻的仍有33家店鋪,工匠近千人。” ①
縱向地看廣州牙雕自身的工藝歷史,近代廣州牙雕可能在原創性和藝術水準上與清中期相比有一些差距,但由于產業發展勢頭并沒有明顯減弱,廣州牙雕工藝的傳承性好,不管是精細浮微雕工藝、玲瓏透雕工藝、鑲嵌工藝、著色點染工藝、還是劈絲編織工藝,近代廣州牙雕全面保住了原有的工藝特長,不辱“仙工”之歷史美譽。
同治年間廣州“貢行”打算進獻給慈禧的“牙雕龍船”(又名“八仙賀壽牙雕龍船”)代表了清末廣州象牙鏤空雕和圓雕工藝結合的高水平。船形似龍舟,昂首擺尾。船長93厘米,寬17.5厘米,高53厘米,船體用牙片拼裝而成,船身刻魚鱗。樓高三層,仿傳統木結構,鳳旗、蓋傘、內部陳設和八仙、王母、天女、船夫、樂手等人物齊備,窗板皆鏤雕著勾蓮、寶相紋樣,極盡手工雕刻工藝之巧、之繁。同治十五年(1876),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另一艘牙船(現藏費城海事博物館),與廣州博物館藏的這件“八仙賀壽牙雕龍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被譽為“令人難以置信的震撼之作。” ②
近代以來,廣州牙球的多層套雕不斷刷新層數,在工藝難度上達到極致。牙球雕刻并非清代發明,《格古要論》記載在宋代“文思院”里就已出現了能制作3層套雕的牙球,時稱“鬼工球”,此煩難“秘術”如何傳至廣州,并且獨獨在此地得到極大發揚尚難說清楚。到乾隆年間,廣州牙匠已經將本作為宮中文玩的牙球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即將光身的層數有限的文玩品改造成了集多層通雕和表面深淺浮雕于一體的活套球陳設器,大大增強了它的藝術性和可觀賞性。清末廣州牙球雕刻水平攀上新高峰,甚至超越了清中期。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廣式牙雕鏤空套球”由鏤空球、和合二仙人物墜、魚身龍首勾三部分組成。球、墜、勾之間有活動環鏈及螺旋口插鎖相連,通鏈長51.2厘米。直徑10厘米的鏤空球共16層,每層12孔,層層可同心轉動。最外層通體浮雕鏤刻人物故事、風景、花卉,內15層分別鏤雕雙錢紋、菊紋及米字格紋等。這件作品在層數上并非清晚期之最,但在設計上與那些一味強調表層高浮雕的牙球相比,既體現了玲瓏之奇巧,又顯示出和諧優美之韻致。
清末象牙雕花卉紋套球,故宮博物院藏
說到牙球雕刻,不能不提到廣州牙雕“翁氏”家族。清嘉慶年間,牙雕藝人翁五章在繼承前人“鬼工球”車制技藝的基礎上,突破了乾隆時14層的極限,達到20多層,成為膾炙人口的“翁氏絕活”。“翁氏”家族內部一直傳承著此項絕技,到民國初年,翁五章后人翁昭可在一根象牙上車出一顆25層牙球,每層之間雖只有發絲般狹小縫隙,但不妨礙其轉動。每層牙球上還鏤雕著各色花草、動物、龍鳳等紋飾,網眼細密,繁花似錦。1915年,由翁昭車制,梁雄等匠師雕刻而成的“25層通花牙球”作品入選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展會上大放異彩,斬獲一等獎,成為近代博覽會史上的佳話。民國初中期,廣州牙球套雕技術又有新突破,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的一件直徑15.5厘米的“象牙鏤雕云龍紋轉心球” 有28層,表層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手法,生動表現了云龍翻滾的鮮活場景。
28層象牙鏤雕云龍紋轉心球,高15.5厘米 、直徑12.5厘米,近代,云南省博物館藏
清末廣州興盛的牙雕業帶動了粵東地區也發展起了牙雕工藝,兩地都生產大量日用型的產品,小件的有牙章、梳子、象棋、鎮紙、頭簪、筆架、牙扇、鼻煙壺、眼鏡架、名片盒等物,這些生活用器曾經在清晚期被清宮采買,如清宮舊藏的《象牙描金帶彩什錦梳具》即是廣作牙雕生活組合用器的代表作。這套梳具一共有25件,包括梳子、竹篦、剔篦、胭脂棍、扁針、大小刷。這些精致小巧的梳具上幾乎都描金彩繪著云蝠紋、鳳紋、蓮花、石榴、桃、寒梅、八寶、山水樓閣等圖案。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象牙雕花鏡奩”則是清晚期較大型生活用器的代表作。“象牙雕花鏡奩”共分兩層:上層為盒,盒內安有鑲牙框的玻璃鏡;下層形似小柜,雙扇門,打開后為兩層,分裝三個抽屜,均嵌銀鍍金鏨雙桃、雙魚紋鎖扣。奩蓋面中心刻五龍戲珠及四龍騰云紋,四周為龍紋。奩身通體刻滿花卉圖案,以菊紋錦地為邊框,紋飾分三層,刻有松鶴、梅菊、鳳凰、牡丹等,花叢中皆藏著成雙鳥雀,寓意夫妻和鳴。這件滿工牙雕實用器紋飾考究、雕工精細、形象生動,應該是廣州牙行專為宮中后妃設計制作的“貢品”。
《象牙雕花鏡奩》,清晚期,通高19.5厘米, 長29.5厘米,寬22厘米。故宮博物館藏
清晚期“雕花卉象牙”由粵東“同盛號”牙雕作坊設計制作,牙匠在約70厘米長的整根牙料上采用粉彩陶瓷“百花不露地”的裝飾形式,多層次剔刻出了牡丹、秋菊、玉蘭、芍藥等四季花卉,寓意玉堂富貴。該文房陳設品紋飾雖然繁復,但疏密關系均勻,從牙根至牙尖形成類似潮州木雕的“勻勻、雜雜、通通”的風格,是粵東牙雕與其他工藝相融合的代表。
粵東同盛號制《雕花卉象牙》,清晚期,通長69.9厘米,徑8.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人物牙雕原本不是廣東牙雕業的長項,在清晚期此類雕刻也有長足進步。廣東省博物館藏的“象牙雕菩薩頭像”就是這一時期的人物雕代表作。該作品選用了質地非常細膩的一段牙料,菩薩面如滿月,肌膚光滑,五官雕刻線面過渡自然。寶冠上用多層浮雕和圓雕手法塑造了三尊佛像,云紋浮動感強。衣領、頭發的陰刻線內以及寶冠的紋飾深層用暗色逐層涂染,既加強了立體感,又襯托出菩薩面部如皎潔明月,獲得明快的視覺效果。
《象牙雕菩薩頭像》,清晚期,高30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民國期間廣州和粵東地區與海外的通商和文化交流更深入,這兩地生產的牙雕生活用器不僅受廣東、香港、澳門地區民眾的歡迎,東南亞地區和歐美國家的外銷市場也有所擴大。這一時期一些名片盒的雕刻明顯受到西洋美術的影響,不僅出現了大卷葉紋、貝殼紋和寫實性的折枝花,而且這些紋飾的立體感也更加突出了。
橫向比較南北兩大牙雕中心,廣州牙雕兼具日用性和裝飾性,以鏤空雕和浮雕為主,偏愛繁縟奇巧工藝和富有生活氣息的裝飾內容。北平牙雕則特別注重歷史文化內涵,以立體圓雕為主,工藝概括,造型取法傳統雕塑和繪畫,衣紋簡練挺拔,藝術形象顯得既端莊板正,又圓潤傳神。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組“象牙雕十二月花神”在取材和工藝上都近似北京近代牙雕人物風格。歷代文人墨客在詩詞歌賦中吟詠百花之余,弄出許多趣聞軼事來,分別造就出十二個男花神和十二個女花神。歷來關于具體男花神和女花神的真實身份都頗具爭議,該牙雕作品塑造的“正月梅花花神”疑似梅妃,梅妃本名江采萍,高力士從閩越將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得太宗寵幸。梅妃才貌雙全,愛梅如癡,氣節若梅,不幸死于安史之亂。牙雕梅妃用布包裹著一叢臘梅呵護在胸口,頭部微側,緩步輕移,神情喜悅,似從野外歸來。人物形象眉眼舒展,姿態靜中寓動,端莊文雅,體現出傳統女子溫柔貞靜的美好品格。“七月荷花神”的原型是周敦頤,“十一月菊花神”的原型是陶淵明,這兩個人物形象基本可以確定。牙雕周敦頤的形象面目端方儒雅,長髯垂胸,左手執蓮,右手輕觸花瓣,儼然一個溫厚長者形象。他胸口處盛開的蓮花碩大無比,形成視覺焦點,似乎在表明他“廉潔清正”的心跡。東晉陶淵明生前自詡為菊花的知己,是歷史上第一位頌揚菊花為“霜下杰”的詩人。自蘇東坡大力推重陶淵明之后,畫家就開始屢屢用心描繪“陶潛賞菊”這一題材,如北宋趙令禳的《陶潛賞菊圖》,明代唐寅的《陶潛賞菊圖》、陳洪綬的《歸去來圖卷》之《采菊》,清代任熏的《采菊歸來圖》等等都是史上名作。牙雕“十一月菊花神”以陶潛“采菊”為意向,刻畫了一位持杖老者形象,表達了歲晚霜寒心獨潔的文人節操,雖沒有背景和環境,卻似乎能讓觀眾見景見情、情景交融。“十二花神”人物形象的身段肢體基本順著牙料本身的形狀造型,沒有大開大合的肢體語言,俗稱“棍子人”。雕刻手法概括明確,直線與弧線交替使用,省略了無關緊要的裝飾性細節,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和人格。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臘梅-故宮博物院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荷-故宮博物院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菊-故宮博物院
楊士惠:《牙雕付彩筆筒秋趣圖》,高15厘米,口徑11.5厘米,1948年,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藏
四、上海自開埠以后,象牙進口漸多,福建、江蘇、廣東等地的牙雕藝人陸續來到上海,他們大多受雇于象牙作業主,少數人自己開設作坊。上海本土的一些竹刻和石刻藝人也紛紛加盟,轉向象牙雕刻,使近代上海象牙加工業形成不小規模。上海的象牙制品主要針對在華洋人以及從事出口貿易的洋行,所以大多是高檔日用品,如牙筷、煙嘴、圖章、梳子、篦子、扇骨和扇柄等等。上海南市城隍廟自清乾隆以后便是各種小商品的交易中心,清末象牙作坊的能工巧匠們所雕刻的佛像、鳥獸小擺件等成為市場交易的一個重要品類。民初,受上海城市工商業的吸引,一些手藝精湛的牙雕藝人分別自北平、江蘇揚州和蘇州、廣州等地遷入上海,他們在上海同場競技,共同推動了民國上海牙雕業的繁榮。1920年,上海牙雕作坊聚集了20余家,牙雕藝人約二三百人,他們自發地創建了當地最早的象牙雕刻同業公所——“永凝堂”。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牙雕已經形成了造型小巧秀雅、結構精巧空靈、意境清新悠遠的“海派”牙雕特色。
此外,天津、福州、南京、蘇州等地在近代也有少量牙雕加工業。南京牙雕以仿古牙雕為特色,仿古牙雕造型上以仿古代爐鼎、戰車、古裝人物和古獸為主,經表面做舊處理后突出古色古香、斑斑駁駁的金色裂紋的裝飾美感。
總之,近代中國宮廷牙雕藝術衰落,民間牙雕業因為對外開放貿易而保持著產業的繁榮,工藝上以傳承清中期牙雕工藝風格為主,也有順應時代變遷而出現工藝技術上的突破以及產品樣式上的翻新。論規模和工藝代表性,近代牙雕以廣州和北平為中心,“廣派”和“北派”工藝風格各有千秋,各領風騷。相對而言,由于“廣派”牙雕既繼承了原宮廷牙作精料精工、不惜工時的特點,又非常貼近生活,所以顯得更具創意,更具發展活力。近代“北派”牙雕則較為厚重和守舊,1949年以后才看到它如何譜寫濃墨重彩的歷史新篇章。
來源:浙江工藝美術雜志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