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們正在進入的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文創時代。
大文創席卷而來,其背景是全球已進入文化創新創造的活躍時代。曾長期在聯合國工作,跑了眾多國家的加拿大學者謝弗在2008年于中國出版的《文化引領未來》的書中提出,文化將在未來全球發展和人類事務中扮演越中心角色。我們也看到,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發展文化產業是越來越多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在我們國家,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被確認為當前發展的主要矛盾,而在人民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之后,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生活品質需求,越來越多地表現精神生活需求,也就是文化需求。互聯網的普及、數字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文化創新創造的門檻,提升了全社會參與的能力和積極性,文創的發展因此在中國社會有了廣泛發展的社會環境、群眾基礎和消費條件,并且進入了黃金時期。
經濟與文化的雙手合力扳開了文創的閘門。融合藝術與技術,兼具實用與審美,是文創的重要特質。當今中國出現了經濟融合與審美融合出現時代同頻。一個時期以來,在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國家推動服務經濟、新經濟和創意經濟。服務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就是與相關行業融合。新經濟是以互聯網為重點的經濟,互聯網作為工具,只有融合才有存在意義。創意經濟就是通過創意,主要是文化創意,為相關產業賦能添彩。值得關注的是,這三種以融合為特征的經濟形態,首先是相向而行,實現自彼此融合,進而形成聯手向外拓展的合力。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審美、文化與看似對立的實用、消費、市場等實現和解和融合。經濟融合與審美融合在這個時代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和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主要推手是產業融合,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審美融合要借助產業融合來達到目的,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今天的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中,從宏觀戰略到具體工作,融合仍然是突出的思維方式,比如城鄉融合、三產融合、產城融合、軍民融合、媒體融合。“一體化”與“融合”有時概念上各有側重,但高度關聯,比如全球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有的時候就是“融合”的另一種表述,如城鄉一體化、三產一體化。“和諧發展”、“協調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方法乃至于觀念,融合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于此可見,融合的經濟與融合的審美幾乎同時問世,并相向而行,并非偶然。
目前,文創在我們國家已經歷了三波發展,這也是世界文創的縮影。第一波,文化產業興起,被稱為創意之父的約翰.霍金斯提出創意經濟理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激活文化資源,對接文化市場,文化產業崛起,并2020年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現在仍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在旅游的加持下,文化產業成為“網紅產業”,顯示出旺盛的人氣,充分表現在生產創作者與消費欣賞者兩個方面,而且,在主客共享中,社會大眾深度介入創作生產環節。第二波是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融合,以我國國務院于2014年出臺《關于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標志,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文化體育業、特色農業等行業融合,文化創意與科技提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第三波,以“鄉創”、“城設”的興起為標志,文創進入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核心圈層,為產業發展、生態文明、社會治理、政府服務等各個領域等全面增勢賦能。文創的發展三部曲,以步步走向廣闊、進入高潮為基本旋律。
大文創的格局是由多個角度切入、多個層級混合形成的經緯世界。比如,圍繞文化,在創意的催化和驅動下,已經形成文化旅游融合、文體康旅融合、文體康旅與相關產業融合三個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圈層。又比如,工農兵學商,曾是各行各業的代表,如今,工、農、商三大產業都在與文旅產業融合。學、兵兩類都不是產業,但前者事實上也在以研學游的方式與文旅產業融合。其實,還有很多行業也在與文旅產業融合,比如住建、交通、水利、林草、國土、自然資源、生態保護等部門和行業,林林總總,包羅萬象。這些融合,往往是通過創意的穿針引線得以實現。
與大文創同時興起的是新國潮。大文創與新國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互借力、相互成全,才有了今天這樣一個共同發展的局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創從一開始就站在高起點上,而且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壯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文化自信成為全社會的自覺意識以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國力明顯提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氣。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已經內化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甚至直接轉化為先進的文化生產力。這是大文創和新國潮同時應運而生并且一拍即合、相互呼應和推擁的時代動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創的資源和優勢。事實證明,再天馬行空的創意,也不能離開腳下的這片土地,再出人意表的好點子,也需要懂它的人才能體現價值,創意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根基上,從靈感的產生,到接續靈感開展的創新創造,到欣賞者、消費者的審美接受,都離不開文化的熏陶。
中國傳統的審美創造與審美接受特點,也有利于促進文創消費。中國傳統美學的主流是生活美學。而今天文創融入相關產業的過程,就是文化融入生產生活的過程。不同于具體的某個文學藝術門類,文創利用獨特的文化藝術資源與生產生活相結合,讓兼具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大眾化、日常化的生產、生活過程,從而突破了以往藝術活動、審美享受專屬的門檻和疆界,為優秀文化在更大范圍傳播并落地生根創造了條件。
大文創與新國潮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共同演繹了這個時代文化的風云之變。要更深自覺、深刻地把握其內在關聯,推動二者聯袂發展:
一是融入大眾生活。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獲得發展,全社會創造美、欣賞美的機會增多、能力提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視野的開闊,特別是對美好需求愿望的增長,審美積極性也堪稱空前。有些審美活動,已經不是創作者、生產者單方面提供,而是與欣賞者、消費者共創共享的成果。有些審美活動欣賞者、消費者提前介入,有的是個性化定制,一個最終的審美產品,是籌智、籌力、籌款的眾創結果。我們將迎來的一個全民審美的新階段。與這個階段相聯系,工業文化、信息文化、服務業文化,還有企業文化、軍營文化、校園文化等等,層出不窮。老年文化、少兒文化、青年文化、傳統文化、時尚文化,這些文化的細分,深化了對這些文化的認識,也帶來了新的審美。特別是大眾審美回歸,有更多的眼睛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有更多的活動在平靜如水的日子里創造美、享受美,延伸著美的舞臺。創意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把美作為一種能量賦予生產生活的種種“物件”,使得社會大眾沉浸式地生產生活于㺯的空間。
二是融入生產過程。中國傳統美學是生活美學,也是生產美學。文創以獨特的創新創造,彰顯人的本質力量,也從一個新角度證明了勞動創造美。這是對事物和自我的雙重發現,是對事物之材與自我之材的雙重利用。而中國審美傳統,由于暗合了今日文創的特征,為彰顯這種本質力量,埋下了歷史伏筆,為其忽然飆起為當今引人矚目的審美主潮,奠定了傳統與現實的基礎。明代宋應星《開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國外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宋應星的認識與宋明以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的特殊時期有關,同時代與之接近的還有李時珍、徐光啟等人,新的社會現實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格物窮理的興趣,但其認識又都可以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找到根基。從文創的角度看,值得關注的有四個方面:一是認識和解釋世界的人文視野。《開工開物》反應了一代文化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德國漢學家薛鳳認為,宋應星呼吁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關注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和演進,并且試圖對科學技術尋找一個哲學上的宇宙論原則。他對形而下的工匠技術的思考,他所認同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讓他將自己的文字納入到一個更大的關聯之中,而非簡單地記錄工藝過程。與狄德羅《百科全書》不同的是,宋應星不是為了收集知識,而是為了解釋世界。二是天人合一、人力與天工相協調,《開工天物》書名就取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和《周易系辭》的“開物成務”。三是由空談走向實踐,關注百工日用,體貼民生民計,也就是與宋應星同時代的李贄提出的“百姓日用是道”。宋應星五次科考不中,走出書齋,接觸社會,在新現實、新思想作用下,開闊視野,打開了一個科學技術世界,也打開了一個文人審美世界。
另外,《天工開物》123幅插圖,描繪人物286個,有農夫、工匠、牧童、織女、士兵、入河采玉的少數民族,表情各異,有生動的勞動場面和生活氣息,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應了技術特點,也給人美的享受,可以說是較早反應生產技術的文創產品。今天的文創要繼承和弘揚這樣的生產美學傳統。
三是融入科技發展。文創在今天的異軍突起,數字技術是重要支撐。同樣,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平臺的不斷拓展,又得到文創的激發、引導。IP這個詞匯,由互聯網的術語發展成為文創的概念,證明了文化創意與數字化的緊密關聯。文化創意與數字技術融合后,又形成共同向相關產業融合的新優勢。文化創意與數字技術都以融合為特征,而且都是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風口,二者聯手向相關行業融合,產生類似于“跨界聯名款”的效應。元宇宙可以視為文創的最重要成果,藝術、技術、生活(生產),構成了元宇宙的三維建模。圍繞元宇宙,目前主要聚焦于技術,這反應了當前主要受制于技術發展程度,但是,從這個概念濫觴于科幻小說,到目前構成元宇宙核心的虛假人和數字化、沉浸式場景,無不帶有藝術的氣質、氛圍。以藝術為重點元素的文創,與數字技術一起融合生產生活,構成了元宇宙的三大支柱,因此,元宇宙未嘗不可以看作是文創的一個最大產品,甚至可以是文創的一個爆款。除了數字技術,還有其他眾多的新技術以及新材料、新裝備,不斷造就出文化的新業態、新模式,而這些科技成果的實現,又給了文創施展身手新空間。
大文創橫無際涯,新國潮澎湃而來——大文創將因新國潮更大,新國潮也將因大文創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