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金暉 :墮羅缽底至拉瑪王朝時期的手工藝及物質文化(二)
時間:2024-03-3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78 分享:
三、阿瑜陀耶王國時期(公元1350年至1767年)14世紀,泰國歷史上著名的阿瑜陀耶王國興起,定都大城府,先后擊敗了素可泰王國和真臘古國,并于1431年洗劫了吳哥。此外,還與北方的蘭納王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通過一系列的征服,同時也依靠了華人的貿易網絡,阿瑜陀耶王國日益繁榮,逐漸取得了泰人的領導權,其統治持續了4個多世紀。17世紀是阿瑜陀耶王國的鼎盛時期,成為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中心,匯集了來自東亞、印度以及中東各地的貨物。阿瑜陀耶的王室和貴族階層熱衷于在日常生活和慶祝儀式中使用華麗的珠寶、精美的碗碟以顯示自身的地位,同時,也將其作為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的統治者。納萊王(1658-1688)和路易十六曾互派使臣,泰國的使團攜帶了大量的禮物遠赴歐洲獻給了法國王室。禮物中包括了鄰國制造的物品,如來自中國的陶瓷和漆器等,這也顯示了泰國王室對中國手工藝的喜愛。相比素可泰時期,阿瑜陀耶在裝飾藝術方面更為精美,奠定了泰國藝術的風格,如其后的曼谷王朝,在畫工、金工以及木工等領域都保持了阿瑜陀耶的風格和元素。從大城府遺址可以發現,阿瑜陀耶王朝最精彩的工藝是描金(Lai rod nam),從文字的解意來判斷,是指通過水洗的金箔裝飾方法。根據斯里帕(Slipa Bhirasri)在其著作《泰國漆器》(Thai Lacquer Works)中的描述,泰國的描金工藝大約形成于17世紀,其制作方式與東亞諸國不同,首先需要在器物表面反復髹涂漆層,大多為黑漆,也有一部分為紅色或者棕色漆,然后使用針孔拷貝的方法將圖形輪廓線拷貝至漆板表面,完成拷貝之后在不需要貼金的部分使用塔瑪(Ta Ma)樹膠混合雌黃制作的黃色顏料進行遮蓋。在這一步驟完成之后再整體涂一層漆并粘貼金箔,等待金箔的底漆完全干燥之后,最后用水將黃色顏料包括其表面的金箔清洗脫離。泰式描金制作的漆器效果精美、細節豐富。據推測,阿瑜陀耶王國的漆藝技術可能來自于中國的移民,最早出現在泰國北部的清邁。歷史上,清邁周邊有很多部落制作漆器,例如“Khoen”部落。盡管漆藝源自中國,但是泰國工匠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描金工藝,被大量應用于建筑、家具、樂器以及宗教用具等器物上,尤其是被普遍運用于壁畫的制作中,壁畫的主題大多來自佛教的神話,世俗的主題也經常出現,例如拉瑪堅,即泰國版本的羅摩衍那,效果華麗而神秘。描繪菩提樹的金漆畫,位于蘭邦瑯寺(Wat Phra That Lampang Luang)的南譚寺(Viharn Nam Tan)。創作于公元1700年至1750年間,成為模印金漆繪畫的典范,也是藝術家首次利用祭壇后面的墻壁區域進行創作。(圖片來源:Pattana Decha)使用水洗技法在紅漆上描金裝飾的藏經柜;蘭那,公元19世紀,(清邁國家博物館)阿瑜陀耶時期形成了大量的優秀工匠團體,他們的技藝代代相傳,與其它國家不同,古代泰國沒有藝術家的概念,高級的手工藝人受到了社會的尊重。阿瑜陀耶城時期的工匠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很多文獻中記載的阿瑜陀耶城時期的工藝已經失傳了,直接的原因是1767年的緬甸入侵。根據目前所發現的資料判斷,阿瑜陀耶王國的宮廷存在手工藝的管理部門,從流傳至今的實物判斷,當時的手工藝共分為十個類型:繪畫(包括漆畫、壁畫、版畫以及細密畫等)、圖案、漆藝(包括漆器、螺鈿鑲嵌、描金以及玻璃馬賽克)、木工、雕刻、雕塑、磚雕和灰塑、鑄造、鑄模以及鍛造。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工藝基本囊括了所有的類型和技術手段。四、吞武里王朝和卻曼谷王朝時期(公元1767年至今)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在緬甸雍籍牙王朝的入侵中滅亡,華人移民的后代鄭昭(Phya Tak)繼續組織軍民進行抵抗,最終驅逐了緬甸軍隊并建立了吞武里王朝(1667年至1681年)。由于仍然面臨緬甸的入侵威脅,吞武里王朝非常重視與中國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鄭昭多次遣使到達中國,希望保持穩定的朝貢關系。他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最終獲得了清政府的認可,據《清史稿》記載:“四十六年,鄭昭遣使朗丕彩悉呢、霞握撫突等入貢,奏稱暹羅自遭緬亂,復土報仇,國人以詔裔無人,推昭為長,遵例貢獻。帝嘉之,宴使臣于山高水長。” 此后,中泰兩國之間以朝貢為基礎,展開了大規模的民間貿易。由于當時的新都吞武里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因此這一時期的中方貨物以琉璃瓦等建筑材料為主,同時大批的中國商人、建筑工匠和手工藝人也隨之前來,吞武里的中國移民數量隨之迅速增長,已經形成了多處華人社區。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隨之進一步擴大,如詩人批耶摩袔奴婆(Phraya Maha Nubhab)曾于1781年隨吞武里王朝使團訪問中國,根據沿途的見聞,他寫下了著名的長詩《廣東記行記》,這是吞武里時期的一部重要文學作品,在泰國歷史上具有較高的文學和史料價值。1782年,昭披耶卻克里發動政變,建立卻克里王朝,史稱拉瑪一世,定都于曼谷,因此也被稱為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建國之后大興土木建造新都和王宮,全國范圍內的工匠都被陸續召集。新都包含了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空間,大皇宮被作為城市的象征,裝飾以描金玻璃馬賽克、金黑兩色的漆畫、華麗的木雕以及螺鈿鑲嵌。螺鈿鑲嵌是另一種有可能源自中國的工藝,也被視為漆藝的組成部分,在泰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曾經出現在陀羅缽地王國的神廟裝飾中。在阿瑜陀耶王朝的后期,螺鈿鑲嵌工藝已經發展成熟了,所使用的材料在泰語中被稱為“Muk fai”,意思是具有光澤的珍珠母貝,其特征是具有華麗的乳白色的光芒,據稱來自泰國灣。螺鈿鑲嵌工藝在曼谷王朝的早期被廣泛使用,大量用于皇家的餐具、禮盒、家具和宗教器皿的裝飾,其中最為著名的案例是帕徹獨彭皇家大寺院中的臥佛的腳底,制作于拉瑪二世時期。另一種非常類似的工藝是玻璃馬賽克鑲嵌,也是作為漆藝的組成部分,通常被運用于寺廟的墻壁和柱子上,使用各種不同色彩的玻璃材料。刻有娜迦圖案的祈愿碑框架,木質上漆鍍金,并用玻璃馬賽克裝飾。難府風格,公元十九世紀上半葉。(難府國家博物館)拉瑪一世統治時期,泰國的金屬工藝尤其是金器的制作再次繁榮,其關鍵的原因是王室的青睞,因為金器滿足王室的裝飾和奢華的家居,象征著地位和權利,甚至代表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曼谷王朝的黃金禮儀用品大都是在拉瑪一世期間制作的,并被歷任國王在加冕儀式中使用。金器的另一項重要用途是為王室的佛像制作不同季節的首飾和服飾,如拉瑪一世為皇室佛像制作了兩套服飾,其中一套為包括黃金王冠及珠寶裝飾的夏季服飾;拉瑪三世則完成了一套由黃金琺瑯披肩、鑲嵌紅寶石的冬季服飾。此外,王室的金器中還出現了黑金鑲嵌的工藝,這應該是來自葡萄牙的一種工藝,也有可能是通過波斯地區途徑印度傳播而來的。裝煙草的漆盒
木雕一直是泰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最為重要的手工藝之一,事實上,傳統的泰式建筑本身就是卓越的木工作品,尤其是王室和寺廟的建筑都大量使用木雕裝飾,其精美和優雅令人印象深刻。由于氣候的原因,阿瑜陀耶城王朝之前的木雕目前幾乎沒有被發現,而曼谷王朝早期的木雕則大多保留至今。1882年,卡爾·伯克(Carl Bock)在泰國旅行筆記中寫到,“木雕是最受歡迎的職業,在該領域充分展現了技術和藝術,國家的統治者及王族長期雇傭數量眾多的工匠進行裝飾品的制作,盡管我擔心(工匠)的技術和時間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 曼谷王朝的木雕材料通常是柚木,因為這種木材可以防止蟲蛀和持久保存,但是其他一些木材也同樣被大量使用,例如用于三角墻和門板。值得注意的是,泰國的木雕通常與漆藝結合,如描金、螺鈿鑲嵌、玻璃馬賽克鑲嵌等,在裝飾和保護兩個角度都堪稱完美。王室的交通工具,如游船和車轎也以同樣的工藝制作并裝飾,從而顯示了高貴的地位。1855年,英國外交官約翰·博朗(John Bowring)赴泰國與拉瑪四世會晤,他記錄了所見到的王室船只,“船頭裝飾以描金的工藝和神像,兩面旗幟象巨大的裝飾羽翼,靠近船尾部分是高起覆蓋地毯的寶座,上面擺放著紅色和金色的靠墊。最為華麗的游船屬于國王,裝飾以數以百計的工藝。” 目前陳列在曼谷國家博物館、建造于1911年金天鵝游船,是曼谷王朝早期王室游船的復制品,大約長46米,由一整根柚木制成,船頭雕刻了哈姆薩的形象,這是傳說中梵天的神秘座騎,船體使用了描金和馬賽克鑲嵌。車轎也是皇家的運輸工具,通常在葬禮中使用,拉著白檀木制作的棺槨前往火葬地點,因此車轎主要雕刻了印度教的神靈,象征了國王的半神地位。目前國家博物館也保存了一輛王室圣車,大約重達40噸。除了建筑和交通工具,木雕在家具中更是占據了主要地位。豐富的裝飾細節是這一時期木雕的顯著特征,工匠們需要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無限的耐心。最有特點是家具是泰式的櫥柜,櫥柜由底部向上方傾斜,往往以黑漆描金裝飾,在擁有者去世后往往被捐獻給寺廟,用于儲存佛經和其他宗教用品。繁復的圖像往往覆蓋了物體的所有表面,主題包括自然元素如花卉、植物以及眾多印度教的神話內容。繼素可泰時期之后,瓷器再度受到了曼谷王朝的青睞。弗洛倫斯·凱蒂(Florence Caddy)作為薩瑟蘭公爵的客人于1889年訪問曼谷,她在回憶中提到,在曼谷的市場上沒有發現彩瓷,而她在出席拉瑪五世的宴會上發現了琺瑯彩的瓷器,這些瓷器的圖案是佛像和蓮花,并且與中國和波斯的風格不同,是典型的泰國風格。相對于素可泰時期,阿瑜陀耶時期的陶瓷生產已經衰落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阿瑜陀耶早期工匠生產了多彩的陶器,被稱為“五彩陶”(Bencharong)。這個名稱來自梵文“Panch”,意思是“5”。曼谷王朝的王室和貴族則是從中國直接購買精美的五彩瓷,在17世紀,中國生產了高質量的并具有泰國風格外銷瓷器。為泰國生產的外銷瓷圖案包括旋轉火焰和泰國風格的神話人物等,通常是以黑色為底,泰國王室的訂件最多,大多是日用器皿,如碗、盤和水壺等。中國輸往泰國的外銷瓷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了鍍金工藝(Lai Nam Thong),將金箔貼在瓷器上以顯示奢華。鍍金瓷器通常是王室定制的,如拉瑪二世的一位王后就曾定制了一套。王室出于對訂制瓷器的重視,有時會派遣泰國的工匠至中國監督制造過程。拉瑪三世時期,五彩瓷的進口逐漸衰落,部分原因是道光皇帝暫時停止了皇家陶瓷的定制而導致景德鎮窯爐的大量減少,直到拉瑪五世時期才重新恢復。據記載,拉瑪五世定制了部分鍍金的陶瓷餐具,也許正是弗洛倫斯·凱蒂在宴會中所見到的,那精美裝飾和金色光芒令她贊嘆不已。來自帕安窯,盤子上裝飾著雕花圖案;直徑27.5厘米。(Piyasvasti博士和Anik Amranand夫人收藏)
事實上,在曼谷王朝建立之后,不僅是王室、貴族,富裕的階層和無數的寺廟也非常熱衷于精美的手工藝奢侈品以彰顯其社會地位。在吞武里王朝的中國風格也被卻克里的統治者所繼承,在拉瑪三世的統治時期,中國元素普遍盛行,并與泰國的傳統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例如雕花床和獅爪形狀的椅腳等都是典型的案例。1889年,泰國大臣批耶初地拉查碩提田·挫迪咖薩田帶領中國商人建造了一座中國宮殿——威哈甲隆殿(天明殿)并獻給拉瑪五世國王。這座大殿為中國南方傳統樣式的木結構建筑,所有的材料和陳設品都是從中國運來的。大殿中間擺放著御座寶案,二層的房間內有中國樣式的龍床,書房內懸掛著身穿清朝皇帝龍袍的國王巨幅畫像。可以說,天明殿是曼谷王朝“中國風格”的象征。歷史上,由于地緣政治和地理位置的因素,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從文化方面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受中國影響較大、屬于儒家文化圈的越南;二是受古印度影響較大、屬于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圈的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國,這也是東南亞早期國家的形成和意識形態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兩種文化類型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互相影響和融合,從而形成了東南亞地區獨特的面貌。從傳統手工藝的視角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東南亞地區則與中國存在著更為密切的淵源。班清文化的考古發現就已經顯示了中國手工藝技術的影響,而泰人建立政權之后,自素可泰王國的陶瓷和紡織品、阿瑜陀耶王國的描金和螺鈿鑲嵌直至吞武里和曼谷王朝的“中國風格”,無不顯現了中國傳統手工藝技術和裝飾風格存在的強大及持續的影響力。目前,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非遺保護的背景下,對此領域展開研究,可以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和技術在全球的傳播及演變,并對中國當代的非遺保護和國際學術交流形成諸多的啟示,因此具有多重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作者:
金暉,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