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工藝與設計融合的民生與文化價值
手工業與農業是支撐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的兩大支柱產業。傳統手工業大多依靠自然生長出來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陶瓷等,本身形成了小批量、多樣化的柔性生產方式。與自然的親近感讓當代開始重新思考手工業對于人類的價值,對于生活美學的價值。手工是人類進化的標志,傳統工藝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是心手相通的完美融合,體現了“天人合一、敬天愛人”的手工精神。而作為人類文明史的創新載體,設計從來都是為生活服務的,更多是生活必需品,而不僅是擺設品。“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盡其用、物盡其美”是東方生活美學的哲學思考。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物的和諧關系,恰是現代設計所要關注解決的三大關系問題。東方設計講究“器用為美,日用即道”,環境與器品相互成為風景,相互融合,人景合一,達到和諧。
隨著文化進步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產品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其使用價值,越來越注重設計所帶來的美學價值、生活方式和情感價值等,而這些恰恰是東方設計思想所關注的。當創意設計成為產業與產品的核心價值時,不再單純以物的價值為導向,而是“物以載道、物以載美”的價值取向。為生活方式提供了獨特的美學追求和創意表達,強調體現人與自然的協調是傳統工藝設計的理念。
傳統工藝中有豐富的民間創造智慧,如何把它融入現代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為大家所用?讓這些傳統手工與民間智慧活在當代,活在未來,并能夠普惠于大家,能夠讓大家買得起、用的起。所以,由傳統手工業轉型為現代手工業則具有現實意義的民生價值,勸業復興現代手工業就是當代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選擇。從鄉食到百姓日用的工藝之美,是保護傳承活化非遺與復興手工業的方向。在傳統工藝中注入現代設計,推動其現代轉化,目的就是要回歸到生活的本源,讓手工成為生活所用的東西。
手工與設計融合的思想,在工業時代早期就己有之,英國藝術家、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就提出“藝術家與工匠結合才能設計制造出有美學質量、為民眾享用的工藝品”的思考。現代手工設計與現代手工業擁有天然的融合關系,以“經久傳世、愛物惜物、物盡其用、物盡其美”的現代手工設計觀,創造真誠致樸的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學態度,也是現代設計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
二、日用即道,為生活而設計的追求
百年來追求現代化的初心是為了中國人生活的尊嚴與美好。在1958年《裝飾》雜志的創刊號封面上為龍舟上飄揚著標識衣、食、住、行圖標的四面旗幟,就體現出藝術設計為生活服務的理念,強調如何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創造符合美好生活需求的現代設計。
為生活而設計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用即道”的命題,即是明代哲人、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認為天下之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強調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自然的、簡潔的生活方式就是“道”。“道”就是日常生活的智慧,器以載道,器物中蘊含著人的智慧,而生活智慧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傳統工藝是取自自然,用于生活的生產創造方式。日用即道,意在民生,中國古人對自然物產的深刻理解就是知物善用,“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追求的是適合、適用、適度的生活方式,是有節制的日常生活原則。管子批判華而不實、奢而無用的所謂工巧:“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備用者,其悅在玩好”。漢代王符在《潛夫論·務本》中提出“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成為倡導的工藝原則。
生活方式簡而言之就是“怎樣生活”,以衣食住行用為主體,表現出來是生活美學和時尚風格等。木器、竹器、石器、陶器、瓷器、漆器等傳統工藝都是傳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物品。普通人的一生可能會接觸到3萬件不同的物品,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思想認為器物是為人所造,被人所用。器物要“適材而用”,順應不同的材料進行設計,從而做到物盡其用、物盡其美。
三、讓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路徑
2018年北京國際設計周首次設立了非遺設計板塊,重點推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主題設計展”,以“非遺之美,生活即道”為思考,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引導下,展示中國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價值,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圍繞“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核心理念,遵循“百姓日用即道”的思考,期待形成代表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東方生活美學的創意產品與工藝設計體系。
展覽為突出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的創新能力和美學精神,突出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現實價值。展覽著力于表達傳統工藝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應用和創新設計,試圖搭建傳統工藝設計產品的預購交易平臺,促進傳統工藝設計消費。
四、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化
從設計的角度思考傳統文化如何與當代建立起關系,進而走進我們的現代生活。
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以當代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生走進現代家庭生活,融入現代旅游,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價值,實現雙贏。
“日用即道”傳統美學觀: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與當代所倡導的美好生活是一脈相承的。當代人追求一種有美學的、高品質的、可持續而更加環保的、因而更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活方式。對于傳統文化的非遺體系來講,傳統工藝都是為生活所用的,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對傳統文化、傳統工藝、傳統非遺的復興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植入當代的生活方式和美學追求。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創刊號的封面上四面旗幟飄揚著張光宇先生設計的“衣食住行”標志,強調藝術設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所以,無論對于傳統文化,還是傳統手工等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都是希望讓它導向美好生活的目標。
在傳統工藝體系里面,解決人和物的關系是最基礎的。但到包豪斯以來的現代設計學,人們越來越思考物和物構成的是環環相扣的環境和系統。我們每一個家不是只由單一的物或某一個類別的物構成,而是由多種多樣的物構成我們的生活空間,形成我們的生活方式。于是,它必然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級,即解決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和系統之間的關系。到了當代,設計體系開始重點關注人和人的關系問題。
傳統是相對的,創新是絕對的,要讓傳統文化能夠真正地傳承下去,而傳承良好的文化精神和可持續創新是其真正傳承下去的核心力量。
曾輝,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策劃總監、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主題設計展總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