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 | 徐藝乙: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柳宗悅
時間:2021-04-1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21 分享:
今年是日本民藝之父、美術評論家柳宗悅(1889-1961) 先生逝世 60 周年,也是其重要著作的《工藝文化》中譯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1) 首次在中國出版 30 周年。通過近 40 年來大量的、相關的、多方面的介紹,人們對日本的民藝運動及其倡導者柳宗悅已經逐漸熟悉起來。
圖1 柳宗悅
如今,柳宗悅已經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一般學藝術的老師和學生,提到柳宗悅都不會陌生,有的還能就柳宗悅的簡歷、著作及其工藝文化思想說上幾句。應該說,這是個好現象。記得在若干年前投稿到某雜志,編輯問柳宗悅為何人,要求詳細介紹其簡歷。聽其口氣,似乎若是無名鼠輩就不再刊發。然而,現在的情況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雖說中國人對柳宗悅及其事業已經不再陌生,但如何準確地認識柳宗悅與民藝運動的意義仍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予以重視。
一
現在,除去學習工藝、設計等專業的老師和同學以及文化學者之外,在社會上還有很多的高管、醫生、企業家、家庭主婦等也對其美學觀點和民藝運動感興趣。在社會上、高校中還曾多次舉辦介紹柳宗悅生平及其思想的演講會,許多學者也在多個雜志上發表文章,討論柳宗悅思想的形成與作用。在多數的演講與文章中,許多人異口同聲地說,柳宗悅主導的民藝運動曾受到英國的“ 工藝美術運動” 的影響。特別是一些英文較好的人,看了許多國外的文獻,接受了西方人主張的觀點。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研究日本的名人,一不看其本人自己的陳述 ;二不看其同時代日本人的介紹和評論,而是依據西方人的說法去演繹出長篇的文章和大段的演講。這也反映了學風、學品問題。
圖2 1916年9月2日,在朝鮮石
窟庵考察
眾所周知,西方人歷來看不起東方人,早期是看不到東方民族的歷史文明,后來能看到時又無法理解, 近代以來就主要看東方民族的缺陷。認為東方人是落后民族,社會制度不夠先進,體格不夠強壯,居住環境不夠整潔,思想也比較落后。象“民藝(mingei)”這樣的已經進入《英語大辭典》的詞目,以及在國際上影響深遠的民藝運動,怎么可能是日本人發明的?事實上,由于文化上的差異,難以理解的日語,讓許多西方學者無法深度閱讀日本的文獻。考慮到日本社會曾經的“脫亞入歐”運動,于是就在西方找了一個差不多的運動,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說是在這樣的運動影響下才有日本的民藝運動。
其實不然,柳宗悅曾于1927 年 10 月在《工藝美論的先驅者》一文中談到,“我的關于工藝之美的思想是極其孤獨的。”“毫無疑義,我的思想是建立在我之直觀與內省的基礎之上的。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結果與一般的見解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1]194 在這篇文章第一段的文末,柳宗悅做了個說明,“我對拉斯金和莫里斯的熟悉則是最近的事情。前不久出版的由大熊信行氏著作的《作為思想家的拉斯金和莫里斯》,讓我對兩位思想家有了新的認識”。[1]195 柳宗悅接著又說,“我們不可能將工藝之本道寄托在他的繁瑣的、美術性的、浪漫主義的作品之上,的確也沒有寄托。我們要樹立的是在質樸之中、用品之中、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工藝,而不是像他的作品那樣的貴重物品和裝飾品。”[1]204 特別強調 :“拉斯金和莫里斯對民藝沒有明確的認識。”[1]204 可見,柳宗悅對拉斯金和莫里斯的認識是清醒的。柳宗悅的民藝思想是在日本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來源于自身實踐的驗證,最初是從收藏舊東西開始的。柳宗悅出生于日本的大正年間,在其父母的引導下,能夠對明治以前的日本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其父親柳楢悅是個在海軍技術教育培訓部門任職的少將,業余時間喜歡收藏。曾在自家庭院中種植各種各樣的植物,名曰百樹園 ;曾經組織海洋產物博覽會。其父親的收藏是博物學者的收藏,而柳宗悅的收藏雖然曾受到父親的影響,但主要是從自己的研究中派生出來的興趣。“柳宗悅的收藏始于朝鮮的陶瓷器,不久, 柳宗悅的興趣就轉移到了日本職人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上,而那時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柳宗悅一家在京都的滯留。”[2] 在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因柳宗悅長兄柳悅多慘遭不幸,故全家暫時移居京都。在京都期間,柳宗悅的興趣在當地的幾個舊貨市場,在這些市場上,他收集到大量的朝鮮李朝瓷器和日本民間陶瓷器、染織物、木作、竹編、藤編等日常使用的器具。如今,這些器具已經成為日本民藝館的珍貴館藏和陳列品。由收藏民間器具入手,柳宗悅在研究民藝的進程中,多次進行田野作業,與一些志同道合者共同對日本的傳統手工藝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這些內容曾反復在他的文章中呈現。同時,作為研究民藝的學者,柳宗悅在閱讀日本的歷史文獻、考證許多民藝品類之源流的同時,還進行過多個個案研究,這些成果集中在他的《茶與美》《物與美》《民與美》以及《大津繪》《木喰上人》《日本手工藝》《和紙之美》等著作中。這些著作構成了柳宗悅的工藝文化思想體系,值得研究者和愛好者認真研讀。
二
關于“民藝”一詞, 柳宗悅自己的說法是,“所謂‘民藝’,是一新的詞匯。正因為如此, 有時被解釋為‘民俗藝術’的縮略語,有時又 與‘農民美術’相混同。此外,也有用‘民眾藝術’這樣的華美詞藻來釋義的。然而,我們卻是以最質樸的意義,取‘民眾’的‘民’與‘工藝’ 的‘藝’,從而創造了‘民藝’這一詞匯。因此,按字面解釋‘民藝’,即‘民眾的工藝’。也就是說,是與‘貴族工藝美術’相對立的工藝。普通民眾日常使用的器具即民藝品,簡言之,也可稱為民器。人們生活中必需的日常用品,如衣服、家具、餐具、文具用品等均可列入民藝品。俗語中的‘粗貨’‘俗物’‘雜貨’等零星雜物,皆屬民藝品之列。”[3] 在這里,柳宗悅從字面的意義,將民藝一詞的性質、范圍和文化意義詮釋得非常清楚。
圖3 1947年,柳宗悅在日本民藝館
圖4 1949 柳宗悅在鳥取縣的登窯
圖5 1954年,柳宗悅在民藝館
至于民藝一詞的創建, 柳宗悅在 1947 年的回憶中談到,“這是大正 15 年(1926)1 月10 日的事。當時,我們周游了紀伊半島各地, 在高野的山廟里準備結束這次旅行。那天夜里,我們議論要建立民藝館,大家以愉悅的心情一直談論到深夜。”[4] 其實在前一年,“大正 14 年(1925)12 月 28 日,柳宗悅與河井寬次郎、浜田莊司去紀州調查木喰,在去津地的車中,創造出民眾的工藝的略語‘民藝’,在《日本民藝館》中引用,可以看出這是公開詞語的意向。另外,即使看到除此之外,還有二、三種不同的說法,也可以看出造詞并不順利。”[5] 由此也可以看出,柳宗悅做人的厚道,在涉及到利益時, 關于朋友的問題決不多說一句。他在學術研究上是堅毅的,但對友人卻很寬容。
圖6 今天的日本民藝館
但是不管怎么說,民藝一詞在日本社會得到普及, 并推廣到國際社會(《英語大辭典》將“mingei[ 民藝 ]” 一詞收入,列為專門名詞,而不是用“Folk Crafts”來注釋民藝)。這樣的普及,對宣傳日本的歷史文明, 對日本傳統文化的振興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事實上, 不只是創建“民藝”一詞那么簡單。當時,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推動和促成日本的明治維新,倡導日本社會的“全面西化”。此口號得到日本政府的迅速響應,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日本的國家制度、文化教育、科技研究、生活方式等開始全面學習歐美國家,而把傳統文化邊緣化, 當時的日本學術界鮮有人論及歷史文化,對傳統文化噤若寒蟬。在這樣的背景下,柳宗悅能夠逆流而動, 鮮明地提出“民藝”的概念、發起民藝運動,通過振興民藝來弘揚日本傳統文化,并且身體力行地研習民藝,調查日本的傳統手工藝,在多個地方舉辦展覽, 籌建日本民藝館,舉辦銷售民藝品的商店,寫出大量文章,出版各類著作,編輯相關畫冊等。如果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堅強信念,是做不出這番事業的。十年前,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前校長、日本研究柳宗悅與民藝運動最權威的專家水尾比呂志教授在紀念柳宗悅逝世 50 周年時說:“今天,柳宗悅倡導的工藝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民藝之美的認識,已經成為世間的常識,擴展到海外。但是也不能否定,這種認識和一般化已經陷入有點離題的狀況。機械技術和信息的文明,以生活的便利和便宜為基準來判斷并評價的風潮蔓延開來,幾乎朝著擴大其功能的方向暴走。另外,現代的人類社會,在物質豐富的時代里,人們在物質文明的快樂毒素下,正常工作著的人們的心被麻痹,對精神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喪失了正確的判斷。”[6] 當時的日本是這樣,現在的中國也好不到哪里。
圖7 柳宗悅寫給民間藝人的信
自 1980 年代開始,民藝一詞的熱度在中國逐漸升高,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一些人接過了這個名詞,加上“中國”兩字,宣稱創造了中國民藝學,號稱自己是中國民藝學之父;還有一些人(不懂日語) 看了幾本介紹柳宗悅的書(中英文)就開始寫文章, 說自己是中國研究柳宗悅第一人 ;還有一些人去日本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了民藝館,在館內買了幾本日文書, 回來就大談其民藝思想,并且還組織一些小朋友討論他的民藝思想。這是很滑稽的事情!奉勸某些人不要著急稱“父”,也不要急著爭“第一人”。當你的研究和事業有了成績和基礎,這些名望自然而然就有了。要想全面了解柳宗悅,就必須深入了解柳宗悅的家庭出身、學習經歷、所處歷史時期和柳宗悅的研究歷程、事業、著作,了解他的思想。柳宗悅出身于日本的高官家庭,雖然父親早逝,但他依然衣食無憂。他早年就讀于日本有學校學習院,學習成績優異,并與同學結社成白樺社,出版《白樺》雜志。大學就讀于東京帝國大學史學院哲學科,專攻心理學,畢業后開始研究宗教哲學。受父親的影響從事收藏,最初是以朝鮮的李朝瓷器為主。1914 年 9 月,一位名叫淺川伯教的朝鮮青年來到了柳宗悅的寓所拜方,送給他一件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極大地震撼了柳宗悅的心靈。他后來在《白樺》雜志的“我孫子來函” 欄目中寫下他的感想 :“首先,想敘述一項最近新發現的器物造型美 ;這種至真至善的美,乃得自于朝鮮瓷器。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7] 這樣的興趣成為他一生的追求,并演化成民藝的觀念和思想。柳宗悅的長子、日本第一代設計藝術家柳宗理曾在《民藝論》中譯本序說過 :“過去,柳宗悅的著述曾被譯成英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多種文字出版,因而使宗悅之名廣為人知。柳宗悅的著述是多方面的, 其中,關于‘民藝’的論文是他的思想的精髓”。[8]1 在柳宗悅的一生中,著述豐富,僅《柳宗悅全集》就有 22 卷 25 冊之巨,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關于民藝的論述。
圖8 柳宗悅著 《大津繪》與《工藝美論》
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從業人員、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認真研讀柳宗悅的著作,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示,學習日本的工藝文化,學習柳宗悅堅守傳統文化的精神,學習柳宗研究日本傳統手工藝的方法。當然,對于外國的工藝理論,我們基本態度一以貫之,“引進柳宗悅的民藝理論,雖然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之意,卻不是直接可以使用的。因為這樣的理論,是在日本的土地上產生出來的,若是在中國直接使用, 就有可能會‘水土不服’。”[8]10-11 中國人的傳統手工藝理論,只有建立在中國人的工作基礎之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當前,我們的國家正在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空前的關注和重視。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9] 作為中國人生活方式之物質基礎的傳統手工藝,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指導下,其傳統的恢復與重建的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 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扶持下,全國各民族的手工藝人、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和其他從業人員,正在鼓足干勁,努力創造,積極創新,爭取拿出更多更好的傳統手工藝產品來,為人民群眾豐富生活、美化生活、創造生活而提供優質資源。
參考文獻:
[1](日)柳宗悅.工蕓美論の先駆者に就て[M]//柳宗悅全集·卷8.東京:筑摩書房,1980.
[2](日)鶴見俊輔.柳宗悅[M]//平凡社選書·48.東京:平凡社, 1976:187.
[3](日)柳宗悅.民蕓四十年·民蕓の趣旨[G]//巖波文庫·169- 1.東京:巖波書店,1984:159.
[ 4 ](日)柳宗悅. 民蕓四十年·日本民蕓館案內[ G]//巖波文
庫·169-1.東京:巖波書店,1984:174.
[5](日)岡村吉右衛門.柳宗悅と初期民蕓運動[M].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91:25.
[6](日)水尾比呂志.柳宗悅展によせて[G]//アイノバ.柳宗悅展.東京:NHKプロモーション,2011:11.
[7](日)柳宗悅.我孫子來函[J].白樺,1914:47. [8](日)柳宗悅.民藝論[M].孫建君,黃豫武,石建中譯.徐藝乙.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
作者簡介:徐藝乙(1956-),男,江蘇南通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三版 )》“手工藝卷”主編。研究方向:民間藝術、物質文化、文化遺產保護。
①本文為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徐藝乙主編的《柳宗悅文集》的總序。
來源:本文發表于《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