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徐藝乙:中國民間美術研究一百年(二)
時間:2023-07-2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85 分享:
《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凌純聲、芮逸夫著
在此前后,經蔡元培倡導,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的民族學和民間藝術,手工業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在有計劃地進行著。以凌純聲、馬長壽、龐薰栗、芮逸夫、李霖燦、譚旦同等為負責人組成的調查團在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間,分別在東北、西南、四川和臺灣等地進行了科學而系統的田野調查,收集了各民族的服裝、飾物、手工業工具、用品及技術資料、模型、圖片等數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為民族文物收藏。抗日戰爭時期,輾轉至西南地區的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等機構,在1942年至1945年間,利用從云南、貴州、西藏以及西北等地征集回來的民間美術品在臨時駐地南溪縣李莊分別舉辦了《貴州夷苗衣服展覽》《么些民族經典衣飾用品展覽》《川康民族宗教畫展覽》,活躍了戰時大后方的文化生活和學術氛圍。1941年8月至1946年間,由譚旦同負責組成中國傳統手工業調查團,對四川省內的手工業作了較為全面的調查,考察并記錄了近20類傳統手工藝品的制造工藝和制造過程,收集了農具、鐵器、紡織工具等民間手工工具、工藝技術資料和民族文物標本、模型、照片等合計1936件,撰寫了手工藝的單項報告百余種。
皮影
地處成都的華西大學博物館在1940年代前后陸續收進了不少民間美術品,其中以皮影最為出色。為了向社會宣傳介紹皮影藝術,豐富大后方的民眾生活,華西大學的博物館與邊政研究所于1943年1月13日至15日聯合舉辦了“燈(皮)影戲影偶展覽”,并在華西大學的教育學院大禮堂舉行燈(皮)影戲表演。同時,還舉辦了以西藏佛像、器物等民族民間藝術和邊疆生物標本為內容的“邊疆文化展覽”。1942年3月復刊的《民俗》季刊,雖然只出版了兒期,卻發表了不少關于民間美術方面的文章,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江應梁的《廣東瑤人之衣飾》《廣東瑤人之房屋及工具》,顧鐵符的《粵北乳源瑤人的刺繡圖案》《民俗美術漫談》,阮鏡清的《原始畫之心理》等。1943年,重慶正中書局出版了常任俠的《民俗藝術考古論集》。另外,在多個報刊雜志發表的相關文章還有王興瑞的《黎人的文身、結婚、喪葬》,汪祖華的《隴西南藏民風物》,岑家梧的《中國民俗藝術概說》,梁釗韜的《古代的饋牲祭器及祖先崇拜》,鄭德坤的《古玉通論》,李承祥的《緬鈴》,等等。這些學術成果,不但對后來的民間文化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亦為當時的國內外學術界所關注。
《民俗》書影
隨著全國性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展開,大批進步青年和文藝工作者先后從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來到延安。經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提議,魯迅藝術學院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設有戲劇、文學、音樂、美術等系及研究室、實驗話劇院等機構。以來自“都市的亭子間”的文藝工作者為主體的學員們,入學后積極響應“到群眾中去,不但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技巧”的號召,在向社會學習的同時,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對當地土生土長的民間文藝進行了搜集、整理。在當時,魯藝的師生多有民間藝術的收藏,其中以剪紙和年畫最為普遍。1942年的5月,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解放區的文學家、藝術家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中去、到民間去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優秀的民間文化傳統學習。國內的多個解放區和敵后根據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及蘇區政府的文化部門作出了積極的響應,在不長的時間里收集了一大批民間藝術作品,也創作出了一大批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舉辦了展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承德皮影,在原熱河省建平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配合各項中心工作,進行了大量劇目的演出,1945年又組建了“皮影工作團”。1947年,高原書店出版了陳叔亮編的《窗花——民間剪紙藝術》一書,共收入編者1940至1945年間在西北地區,主要是在陜甘寧邊區收集的剪紙98幅,按人物、走獸、翎毛、蟲魚花卉編排。
《窗花——民間剪紙藝術》陳叔亮編
被留在淪陷區的一些學者,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展開了對民間文化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1941年12月,原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的楊堃轉到中法漢學研究所負責民俗學組的工作。作為民俗學專任研究員,日常的工作是編寫雜志論文之索引與提要和日報新聞之剪貼與編目,購買或抄錄與民俗學有關的照片、拓本、書籍等,并在不長的時間里收集了大量的年畫、紙馬,后在此基礎上舉辦了“民間新年神像圖書展覽會”,編印了《民間新年神像圖書展覽會》圖錄在展覽會期間發行,書中對民間宗教與紙馬神像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從而使該書有了超出一般展覽圖錄的價值。在中法漢學研究所出版的不定期刊物《漢學》雜志上,也能時常見到關于中國民間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經過4年多的艱苦奮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回到人民手中的中國大地上完全是一派新的氣象,與其他各項工作一樣,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也受到了各個方面的重視。1949年,各地方的人民政府相繼成立,在不長的時間內即著手展開了對所轄區域內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調查研究工作。天津解放后,隨部隊入城的美術工作隊便來到楊柳青鎮拜訪楊柳青年畫的老藝人戴少臣,還走訪了“泥人張”第三代傳人張景祜等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生產的問題。同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會議期間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開幕,共展出1943年至1949年間的美術作品604件,來自解放區的窗花、剪紙、年畫等也參加了展覽。同月,中央博物院在南京舉辦了《中國西南及南方少數民族文物展覽》,共展出:“(一)貴州的苗人,(二)貴州的仲家,(三)云南的么些,(四)四川的課鑼,(五)四川的羌人,(六)四川西康的嘉戎,(七)四川西康的康巴,(八)海南島的黎人(外有幾件其他民族的東西,因不成系統,沒有計算在內)”等民族的生活用品及藝術品955件。后又于8月1日至8月8日舉辦了《西南氣候、地理、醫藥衛生、少數民族文字展覽》。后在此展覽基礎上,選出中國西南部苗、納西、瑤、傈僳、彝、羌等八個少數民族的238件文物,赴北京參加了相關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覽。在這一年中,先期遷至臺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專家們,開始了對臺灣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調查工作。年底,上海的徐蔚南從其拽集的江南地區流傳的花樣中精選而編成的《剪畫選勝》,由上海華夏圖書出版印鑄公司出版,郭沫若、茅盾、胡樸安三人為之題詞。由察哈爾文聯收集、古塞和錢君甸選編的《民間刻紙集》也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其中大部分的作品為河北民間剪紙藝人王老賞所作。
《剪畫選勝》徐蔚南編
開國大典舉行過不久,毛澤東主席批示同意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署名發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各地的美術家和美術院校師生紛紛響應指示的號召,到各年畫產地進行考察研究,華東文化部和山東、江蘇等省的文化部門分別派出年畫工作隊進駐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無錫、揚州等年畫產地,對傳統年畫的種類、畫版的數量、刻印的工藝、藝人與店鋪以及生產與銷售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舉辦了展覽,并出版了多種關于年畫的畫冊、著作。河南、湖北、廣東、福建、山西、陜西等地的文化部門也對其所在地區的民間年畫進行了調查摸底工作。對民間年畫的調查、研究和改造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料,同時也帶動了地方上對各個品類的民間美術的調查、整理和研究工作。
《民間文藝集刊》
為了更好地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國民間的文學、藝術,增進對人民的文學藝術遺產的尊重和了解,并吸取和發揚它的優秀部分,批判和拋棄它的落后部分,使有助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建設”,經周揚等人提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于1950年3月29日在北京成立,設有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戲劇和民間舞蹈等組別,是全國性的民間文化藝術綜合研究機構。成立不久,便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征集民間文藝資料的工作,對民間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同時展開。在《民間文藝集刊》創刊號以及次年出版的2、3期上刊登的胡蠻的《論民間美術的風格》、徐悲鴻的《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李松濤的《關于廣東的民間文藝》和程硯秋、杜穎陶的《寒亭的年畫》等文章,便是這一時期民間物質文化研究的成績。其中,胡蠻的《論民間美術的風格》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篇論述民間美術的理論文章,文中強調:“研究民間美術,不是為了孤立發展某種地方性的鄉土美術,相反的,而是為了把民族美術更加豐富起來,充實起來。美術歷史上已經證明,民族美術本來就是從各種優秀的民間美術集中起來、融合起來、發展起來的結果。”文章還對民間美術的性質、源流、技術、風格以及雅與俗、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等問題做了全面的、簡明扼要的闡述。
惠山泥人
按照黨的“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各級政府的有關部門通過訪問民間藝人、組織改行轉業和流散的手工藝人歸隊,挖掘、搜集民間工藝美術品,舉辦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等一系列的措施,使一些停產息業的工藝美術工廠、作坊得以恢復,一批瀕臨絕境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品種得到新生。經文化部統一部署,各地的文教主管部門陸續派出專業人員開始進行對各自所在地區民間文化資源的普遍調查。1952年,熱河省在普查的基礎上舉辦了民間藝術檢閱大會,豐寧剪紙、承德皮影、年畫等品種榜上有名。文化部還要求“各類藝術學院均必須注意與實際的聯系,注意研究自己民族的藝術遺產”。隨后,中央美術學院、魯迅文藝學院、西南人民藝術學院、西北人民藝術學院、華南人民藝術學院、中原大學文藝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等相關院校也相繼投入了普查民間美術的工作。1952年9月,新成立的華東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的師生開始對無錫地區的民間泥塑、紙馬、紙牌、紙扎等的民間美術品種進行全面調查,恢復手捏戲文泥塑,在此基礎上籌備的“惠山泥人展覽會”于1953年2月在無錫崇安寺小學展出,《新華日報》曾發表專文介紹,并刊登惠山泥人的圖片。師生們后來又對蘇州的刺繡、織錦、木版畫、泥玩具等傳統工藝美術進行考察,積累了一大批實物資料。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的師生還參加了為編撰《北京志》而進行的北京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情況調查。1953年9月25日,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擴大會議在北京開幕。江豐在開幕式講話中建議,要在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機關內設立“民族美術研究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此后,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所屬各地方分會在民族美術研究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下,也開始組織美術工作者對地方的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進行普查,收獲頗豐。
一年多的普查,摸清了民間工藝美術的基本狀況,各地區的文教主管部門和大專院校拽集了一大批有著鮮明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在此基礎上,各大區的文化部門于1953年的下半年先后舉辦了民間工藝美術品的觀摩展覽會,組織文化工作者和手工藝人進行觀摩、研討,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是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在上海舉行“華東民間美術工藝品觀摩會”,共展出華東各省民間藝人精心制作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約3千余件,后又從中選出剪紙、木雕、年畫、印染、刺繡等優秀作品分門別類陸續出版。在其他地方,也采用多種方式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關于民間工藝美術的展覽會、觀摩會和經驗交流會。年底,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二十幾個省,二十幾個民族有展品參加。展品的種類中包括了陶瓷器,染織刺繡品,雕塑品,金屬工藝品,漆器,編織物,年畫,剪紙以及其它各種美術工藝品等”一千多件。展覽期間,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了展覽。文化部的領導還邀請來自各地的著名民間藝人杜云松、李芝卿、劉傳、龔玉璋、楊士惠、張景祜、潘雨辰、吳龍發、湯子博、陳銘和陳之佛、沈福文等18人到北京參觀,交流經驗,并與在京的工藝美術專家龐薰、雷圭元、張仃、張光宇、祝大年、鄭可等舉行了座談,聽取了對相關政策和恢復發展各地民間工藝美術的意見。在次年的《美術》創刊號上,刊登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的部分作品。
徐藝乙: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教授。
來源:民俗學論壇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