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徐藝乙:中國民間美術研究一百年(三)
時間:2023-07-2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30 分享:
桃花塢年畫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工作的深入進行。1954年3月24日,文化部召開“第四次全國文化工作會議”,確定了當時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和1954年的文化工作計劃。對民間文化藝術的調查、研究、保護和發展,依然是文化部門的重要工作。會議閉幕之后,各地的文教部門在繼續抓好年畫工作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其他品類的民間美術工藝品的深入調查。新創刊的《美術》雜志在1954年陸續發表了蔡若虹《年畫創作應發揚民間年畫的優良傳統》、張文俊《無錫惠山泥人藝術的改造問題》、張仃《桃花塢年畫》、于其灼《臺灣高山族的藝術》、吳瑞忠《木偶雕刻家江家走及其雕刻藝術》、葉又新《濰縣民間木版年畫的傳統特征》等關于民間美術的研究文章。1954年4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處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關于“積極開展對民間工藝遺產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的指示,確定以南京著名的絲織工藝云錦為重點,組織技藝水平較高的云錦老藝人張福永、吉干臣和一部分美術工作干部成立了“云錦研究工作組”,對南京云錦進行有計劃的藝術整理和研究工作,由陳之佛擔任研究工作組的名譽組長,何燕明任組長。同時進行著的,還有南京剪紙、燈彩、絨花等項民間工藝的普查。6月中旬,在無錫的華東藝術專科學校的劉海粟、臧云遠等人去宜興考察蜀山紫砂茶壺的狀況。8月,中央美術學院張仃等人到蘇州對桃花塢年畫等民間藝術進行訪問調查。1955年春,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的關心和倡導下,天津的老藝人們紛紛組織起來,先后成立了楊柳青年畫社、“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等藝術團體。另外,對“刻磚劉”“風箏魏”等民間藝術品類的發掘整理工作也開展了起來。1956年的3、4月間,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組成儺舞調查研究組,赴江西婺源、南豐、樂安、黎川、遂川5縣12鄉,在調查儺舞節目的同時,拍攝了幾百幅儺面具的照片。同年的秋天,佛山市政府邀請廣東省美協、群眾藝術館、廣州美院、省出版社和廣東畫報社的專家楊秋人、蔡迪支、楊納維等人在佛山召開座談會,研究搶救、恢復佛山民間木版年畫的政策和措施。在這一年中,陜西省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的學生在王履祥、郭金洲等老師的帶領下對漢中地區的架花刺繡進行采風實習。
漢中羌族刺繡
調研的同時,各地的文教部門也多次舉辦各種類型的專題展覽,向社會推廣、介紹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受到普遍歡迎。1954年5月,江蘇省美術館開始籌備“江蘇省民間美術工藝陳列室”。同月,浙江省群眾藝術館在杭州舉辦了“浙江民間剪紙展覽會”,展出了來自浦江、永康、樂清、溫州、金華、寧波、蕭山、湖州等20多個縣、市的民間藝人和群眾創作的剪紙作品170余件,是從各地搜集來的數千件剪紙作品中甄選出來的,顯示了不同的風俗和地方風格。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民間剪紙展覽會”于6月19日在北京故宮承乾宮開幕,共展出來自18個省、市的400余件作品,展覽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好評。11月,中央民族學院從其收藏的700余件高山族民俗文物中選出百余件舉辦了“臺灣高山族文物圖片展覽”,展覽內容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服裝、雕刻以及有關高山族人民生活、生產情況的照片。為配合此次展覽,10月17日的《光明日報》發表了楊成志的文章《臺灣高山族的物質文化》。1956年1月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舉辦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圖案展覽會”;2月5日,又在北京王府井帥府園展覽館舉辦“新舊年畫、民間玩具展覽會”,共展出新舊年畫近500件。2月12日,“浙江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浙江省博物館內展出。在20多個品種669件展品中,有青田石刻、東陽木雕、溫州油泥塑和雕嵌;余姚、東陽、嵊縣、紹興的竹編,余姚的草編,黃巖、奉化的翻簧;杭州的絲綢、織錦,溫州等地的刺繡;硤石、寧波的彩燈,浙江各地的剪紙、刻紙;龍泉的仿古甕器;嘉興、金華等地的藍花布和彩印花布,少數民族的服裝及裝飾品等。展覽期間,浙江省的文化局和手工業管理局還組織各地民間藝人代表觀摩展覽,舉行座談會。同年的5月,“福建省民間美術展覽會”在福州展出。與此同時,根據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從1954年的6月開始,中國政府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波蘭首都華沙、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緬甸首都仰光、蘇聯首都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里加、基輔等地,分別舉辦了“中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或“中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向各友好國家的觀眾介紹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精湛的民間藝術。
福建泉州 紙刻料絲花燈
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有效地促進了工藝美術事業的恢復和繁榮,使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和傳承有了基本的保障。1954年8月,北京市委作出“羅致藝人,培養藝徒,從根本上保存技藝”的決定,組織專業人員對北京市的工藝美術行業進行調查,制訂了保護民間藝人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授予技藝高超的27名藝人以“老藝人”的光榮稱號,并對他們實行較高的工資待遇。在江蘇省的蘇州、揚州等地,人民政府和文聯的工作人員將為生活所追而改行的民間藝人請了回來,建立民間工藝美術的生產合作小組,幫助他們恢復生產。在福建省的晉江等地,通過舉辦民間工藝美術展覽的方式,先后恢復了彩扎、刻紙、料絲花燈、戲劇道具、刺繡、木偶等品類的生產。1954年11月10日,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央手工業管理局。隨之,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各級手工業管理機構。12月12日,根據文化部和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籌委會的決定,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北京市手工業生產聯社成立了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服務部,組織收購各地傳統的和恢復生產的工藝美術作品,后又在團城設立全國工藝美術陳列館,陳列精典作品供工藝美術工作者和民間藝人觀摩學習和交流。1956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聽取中央手工業管理局局長、全國手工業合作社聯合總社籌委會主任白如冰關于全國手工業合作化情況的匯報時說:“手工業的各行各業都是做好事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有。還有工藝美術品,什么景泰藍,什么“葡萄常五處女’的葡萄。”“提醒你們,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提高工藝美術品的水平和保護老藝人的辦法很好,趕快搞,要搞快一些。你們自己設立機構,開辦學院,召集會議。”毛澤東主席的這一指示很快得以落實。不久,全國手工業合作社聯合總社籌委會成立了工藝美術局,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管理部門。在北京、江蘇、浙江、福建、湖南等傳統的工藝美術產區,也按行業建立了刺繡、草編、麻帽、地毯以及特種工藝的專業聯社。同時,為了加強對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和人才培養,許多地方組建了工藝美術的技藝研究、培訓機構。福州市成立了工藝美術研究室,抽調了6名技藝優秀的老藝人和4名青年美術工作者,從事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龍眼木雕、瓷雕等創作設計和理論研究。在江蘇省,南京云錦研究所、蘇州刺繡研究所、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相繼成立,集中了各個地方的優秀民間藝人,對繼承、保護和繁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廣州,以收藏、研究和展覽以廣東地區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歷代民間工藝品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也于1957年開始籌建,后于1959年正式開館。
走馬燈原理
由文化部和中央手工業管理局共同籌辦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于1956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作為培養工藝美術優秀人才的高等學府,建院初期即建立了“泥人張”、“面人湯”等民間工藝美術的創作室,從而使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納入了高等教育的教學體系之中。浙江美術學院為了滿足浙江各地和其他地區民間工藝美術行業的生產發展的需要,提高民間藝人的理論和創作水平,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于1958年8月開設民間藝人訓練班,教學工作由民間藝術研究組的教師擔任,學員由青年學徒和有經驗的藝人構成。學習的內容有青田石刻、壽山石刻、石刻鑲嵌、東陽木刻、黃楊木雕、龍眼木雕、龍泉仿古磁、景德鎮彩磁雕、惠山泥塑等,在教學上主要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受江蘇省手工業管理局的委托,南京藝術學院分別于1958、1962年開辦了兩期以發展江蘇地方工藝美術為主旨的工藝美術專修科,分設工藝雕塑、工藝織繡兩個專業班,招收有實踐經驗的、具有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另外,在大部分條件成熟的省、市,還開辦了工藝美術技工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多種方式和多個渠道的人才培養,使得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發掘、整理、保護、繼承有了專門人才。
來源:民俗學論壇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