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50人論壇”2023世界峰會于2023年10月27日—28日,在溫州市空港萬豪酒店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六大洲的手工藝界大咖,齊聚盛會、開壇論道、碰撞思想,奉獻智庫觀點、發表學術洞見、達成理論共識。
在“守藝創新、時尚傳承”主題論壇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教授以“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與再生設計“為題,做主題演講。
非常榮幸受邀參加今天的50人論壇,剛才主持人劉芳菲女士邀請到會的學者、大師到臺前來觀看專門研究非洲手工藝的專家從遙遠的非洲帶來的手工藝作品,大家都很積極踴躍地參與交流,氣氛一下子輕松活躍起來。這種寬松平等的學術交流氣氛很令人感動。機器再精湛也取代不了人和人之間的溫度,只有臉對臉、面對面的這種人與人的互動的交流,才是最美好的一種交流。
我不是專業設計領域的,站在傳播學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與再生設計的一些想法。
傳統手工藝一直是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這些世代相傳的珍貴技藝是了解不同社會文化遺產的窗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陶瓷、玉器、染織、刺繡、木雕等手工藝無不凝結了中華工匠薪火相傳的智慧,同時影響了人類的發展,為當時的世界經濟帶來了積極效益,成就了人類藝術、科技、商業有機結合所帶來的共享財富。
然而,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誕生以及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傳統文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退,全球正面臨著一個當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相互矛盾與沖突的階段,社會形態與生存空間的變遷導致了人們傳統生活習慣、審美觀念、互動方式、教育理念的轉變,這也使得源于傳統文化的手工技藝面臨著嚴峻挑戰。
我們非常有必要探討如何在繼承和保護這些傳統工藝的同時,找到當代的創新應用,使其與時俱進。
我來自華僑高等學府暨南大學,坐落在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經常與一些來自香港、澳門以及深圳的青年設計師溝通交流,他們有著非常好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但同時他們也有一個需要提升的空間,就是對傳統的文化和傳統的手工藝的內涵還缺乏更多的了解。社會教育和專業知識普非常重要,只有大家了解了傳統手工藝的豐富內涵,才能夠更好的去傳承我們的文化。
一、傳統手工藝的豐富內涵
傳統手工藝包括了各種技能和技術,它們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區域的歷史、價值觀和身份認同(Kurniawati等人,2022 年)。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僅是作為產品存在,還是人類創造力和手工藝的活遺產(Suzianti et al.) 在豐富內涵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巨大的文化意義,因為它們與一個社會的文化和歷史根源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它們反映了特定社區或地區的價值觀、習俗和傳統。
手工藝強調的是純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產品,往往有實用、美觀的生活需求,具有藝術性和創新性,能傳達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
傳統手工藝富有以下的內涵:
1、藝術表達與藝術形式:
傳統手工藝是一種藝術形式。作為文化的一種承載方式,傳統手工藝也遵循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它與人們的藝術審美、社會生活、文化意識互為關聯,形成趨于實用、功利而極富創造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復雜的陶器技藝、精致的染織刺繡,還是細膩的玉器、精湛的木雕工藝等都是人類智慧和藝術表現力的見證;
2、保護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是連接過去的活紐帶,可以保護文化遺產和歷史習俗。它們讓古老的技術和傳統得以延續,確保了寶貴的知識能夠代代相傳;傳統手工藝造物理念不僅受民族文化影響,也同樣是民間生活、民俗文化的應景,是直接服務于民眾生活的樸實藝術。
3、傳統材料與可持續性:傳統手工藝通常依賴于當地采購和生產的原材料,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4、富有經濟價值:傳統手工藝通常是依靠這些技能謀生的社區的重要收入來源。通過延續和傳承這些手工藝技藝,工匠們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同時為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5、與身份認同的聯系:傳統手工藝有助于增強個人和社區的認同感,它能讓人們感到自豪,并與自己的文化根源建立一種自然的聯系;
6、功能性和裝飾性:傳統手工藝通常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手工藝人在制作陶器、紡織品和各種工具器皿等實用物品的同時,也創造出具有美感和藝術價值的物品;
7、體現地方文化差異:不同地區的傳統手工藝會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陶瓷風格也體現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民族特性,是社會發展的時代印記;
8、講故事:許多傳統手工藝都充滿了故事和神話。這些故事往往伴隨著手工藝,為最終的產品增加了敘事的層次和深度(Cruz et al.),大量的傳統手工藝都是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的載體,甚至這些工藝就是因為這些傳說的流傳而繼承發展。
二、傳統手工藝傳承面臨的挑戰
傳統手工藝的代代相傳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年輕一代可能不太愿意學習這些耗時的技能,而全球化又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大規模生產替代品的世界。因此,許多傳統手工藝面臨著失傳和消失的危險。
傳統手工藝可能顯得費時費力,對成長、生活在電子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的年輕人而言,吸引力較小。他們更加喜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喜歡購買互動性強、實用性高、時尚便利的產品,這種興趣的轉移,威脅著傳統技藝從老一輩向年輕人的傳承,這種后繼乏人的現象,有可能會導致文化遺產的流失,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徹底消失。
全球化和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另一個挑戰。傳統手工藝品往往是手工制作的,獨一無二,但它們卻面臨著大規模生產出來的產品到處充斥著市場的激烈競爭。這些商業替代品的價格往往更加低廉,使得傳統手工藝從業者難以在經濟上維持生計。因此,以從事傳統手工藝而獲取較好經濟收入的可行性,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這樣的現狀,也阻礙了青年人的加入,加速了這些技能的衰落。
除此之外,擁有保護傳統手工藝所需要的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經驗豐富的老工匠,也成為一個日漸衰落的群體。如果沒有適當的知識轉讓機制,這些豐富的經驗可能會永遠的消失。此外,一些傳統手工藝可能面臨知識產權紛爭的風險,也就是說,這些手工藝的元素被開發或其他人利用,但真正的傳承人或者從業者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傳統手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些挑戰加在一起,凸顯了讓我們去尋找創新方法、彌合代溝、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緊迫性(Loiacono & Fallon, 2018),提醒我們要去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保護機制,探索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那就是傳統與時尚的融合,過去與當代的結合,傳統技藝與高科技的合作,跨領域的相互賦能,多元化的合作機制,創新、創意、創業的互動與關聯。
三、 讓傳統技藝融入當代創新
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利用數字技術和在線平臺。以前可能只局限于本地市場的傳統手工藝品,現在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和在線市場接觸到全球受眾。工匠和手工藝愛好者可以展示他們的作品,分享他們的技藝,并與各種消費者與社區互動,從而獲得更高的認可度和更多的良好收入的機會。在線教程、講習班和虛擬展覽也有助于提高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藝的認識和興趣。
與當代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合作也是為傳統手工藝注入創新活力的核心。通過與來自不同藝術領域的交叉合作,傳統手工藝者可以為自己的技藝探索新的視角,拓展新的應用領域。
例如,傳統織染繡從業者可以和時裝設計師合作,將他們的設計融入現代服裝,為古老的手工藝注入新的活力。這種合作不僅能將傳統手工藝引入新的市場,還能創造新的混合形式,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這種協同作用,可以使傳統手工藝得以發展,在接受現代審美和實用性的同時,保持文化相關性。
四、 傳統手工藝的再生設計
傳統手工藝凝結著祖先千錘百煉的智慧與經驗,對其有序的挖掘和利用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工程。將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可以促進傳統技藝傳承的延續性。傳統手工藝遺產作為文化資源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面臨諸多問題,如生活環境的跨度、傳承制度的改革、市場流動的調節、跨界設計的應用、現代生活的適應等等,如何在“永續利用”和“不走樣”的發展前提下,實現傳統手工藝公益性與產業功能的充分整合成為問題解決的關鍵,這需要更多關注到民間社會的啟蒙與引導。
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可以理解為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社會通過吸收最新的技藝、技術和思想產生現代性特征、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和消費的過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創新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因此文化產品在市場的流通是文化傳播的方式之一。通過文化產業弘揚民族文化,是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有效途徑。基于現代轉化和再生設計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可以成為民族文化產業和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一環。
“再生設計”(Regeneration Design)是一種面向過程的整體系統設計方法。“再生”概念最初產生于生物學,指生命機體,如動物或植物的一部分在損壞、脫落或截除后重新生成的過程。目前“再生”概念已經被引入眾多領域,包括設計學、建筑學、規劃學等。再生設計旨在使用全局系統的思想創建具有復原力和公平性的系統,將社會需求和自然融為一體。擁有再生設計理念的設計師應用永續經營的設計原則和社區發展過程來設計各種人類和生態系統。為了傳統手工藝擁有可持續的未來,傳統需要與現代結合。
1、探索高附加值的傳統工藝再生設計和現代轉化
傳統手工藝與大工業生產之間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存在著一種必然的互補關系,這種互補不僅是對經濟發展的助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彌補,即將傳統文化中最美的意涵予以展示,使得產品具備更高的附加值和影響力。手工藝的發展可以被視為以工藝為中心的綜合系統,其核心是價值創造。
“高附加值”是在產品原有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有效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即附加在產品原有價值上的新價值。高附加值產品,是指“投入產出”比較高的產品。其技術含量、文化價值等比一般產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場升值幅度大,獲利高。基于這一目標,民間文化產業從業者有必要意識到,在知識經濟與體驗經濟占主導的社會類型中,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在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商品的文化價值、藝術內涵等因素形成了新的價值定位。
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應關注到現代傳媒、現代營銷的發展策略,其目標不僅需要依靠市場取得收益,同時應真正能夠影響大眾心靈,調動民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再生設計探索。
目前,大部分市面上的產品設計從業者還停留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簡單復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提煉與應用還處在摸索階段。市面上充斥著與當下新消費時代的審美不符的設計,導致缺少高附加值的創新產品形態。我們需要致力于結合工業設計的先進經驗和成熟供應鏈,通過整合新工藝、新科技、新裝備,包括商業模式創新,將傳統非遺與大眾消費產品結合以實現“非遺”傳統主題的消費產品升級。通過梳理極具文化IP屬性的中國傳統工藝基因,創新“中國設計”,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中國設計”在國際上的品牌形象和市場議價能力。
2、立足鄉村振興和扶貧的傳統工藝再生設計和現代轉化
法國啟蒙哲學家盧梭(J.Rousseau, 1712-1778)曾談到手工藝對于人的意義,他認為手工藝在視覺、觸覺、聽覺和語言四者的綜合意義上,使人能蓄積知識并培養道德。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里,年畫、風箏、藤編、面塑等傳統手工藝不僅方便和美化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是一種對農業生產的補足形式,尤其在耕田相對較少的地區,手工藝成為添補家用的重要副業與生計來源,具有不可撼動的支柱地位。
2018年,國家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部署決策,發展傳統手工藝成為促進鄉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渠道。同年6月印發的《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進一步突出了傳統工藝對中國廣大鄉村地區社會經濟結構方面的意義。傳統手工藝,尤其是發展鄉村地區的手工藝獲得了諸多政策支持和社會關注度。
因此,鄉村合理開發和利用傳統手工藝,實現其現代轉化價值,對鄉村振興和鄉村扶貧工作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立足數字新媒體的傳統手工藝再生設計和現代轉化
數字新媒體是包括數字化的傳統媒介、以互聯網網站為代表的網絡媒體、以手機APP為代表的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與報刊等。在數字新媒體社會,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式與途徑變得前所未有地多樣化和快捷化。
當今,數字新媒體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結構和人際交往方式。
數字新媒體對傳統手工藝而言同樣意義重大,尤其在對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空間和市場模式上,傳統手工藝的再生設計和現代轉化不可避免地需要考慮與數字新媒體的共生關系。運用新媒體、新媒介弘揚傳統工匠精神,對于增強傳統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傳統的工藝的傳承與當代的創新不應該是被視為對立的,而他們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傳統的文化和傳統的元素應該是我們今天社會的靈感。我們有序地傳承傳統的文化是對我們的祖先最好的一種尊重,而在我們的手上為我們的未來創造更新的一種有溫度的,而且符合當代現代化技術發展的新的產品,又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務,所以我很喜歡歌德的一句話,他說歷史就像是一堆灰燼熄滅了還有溫度。我想再加一下,我們可以把雙手插在熄滅的灰燼當中,雖然我們不可能點燃這堆火,復制歷史,但是我們可以感受歷史的溫度。
最后向大家介紹一下聯合國教科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項目。教席項目于1992年設立,其目的是促進教育和研究機構的發展,調動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的專業知識,以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日益復雜的挑戰;通過構建大學間的合作網絡,鼓勵大學之間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權范圍內所有領域信息共享的一個重要平臺,其宗旨是通過知識交流與分享,來建設、提升各國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的能力,其內容涵蓋了國際學術界的培訓、研究和交流等。
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建立了908個教席。截至2022年9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二十余家國內高等院校獲得該席位。暨南大學是目前全球唯一以世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的教席。它不僅僅是信息共享平臺,更是文化傳承教育的實踐主體,肩負著引領傳統手工藝發展的責任。
教席積極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跨部門對話和可持續發展,促進跨學科、跨領域和跨部門之間的對話,促進各國高校間的合作,優勢互補,信息互通,提高社會對傳統手工藝的關注。
通過開發和實施對青年、婦女手工藝人、設計師群體的培訓,通過組織國際、區域和國內研修班,通過推動高校、企業、政府、社會在傳統工藝設計、創新與推廣方面的合作,促進中國、欠發達國家乃至全世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教育,推動手工藝就業及創業,用創意及商業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表達。
我們將立足暨南大學華人華僑高等學府的特點,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域優勢以及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優勢,積極展開對于各國傳統手工藝人特別是亞洲地區婦女手工藝人及青年傳承人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創意設計、高科技時代下的創業融合力等多方面進行培訓,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能力,改善生活條件,獲得體面就業機會,獲得公平教育機會。
教席定期舉辦傳承人培訓班、青年傳承人工作營、大學生社會實踐田野調查、區域手工藝人口述史、大師工作坊、高端學術論壇、建立亞洲手工藝人數據庫、建立傳統手工藝培訓機制、研究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創意設計的協調與融合發展,以及相互賦能;通過開展國際手工藝人才的培訓,建立文化遺產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的跨區域交叉學科體系,參與并制定本領域教育規則與標準體系,在促進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通過教席的實力,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建立中國式話語體系,強化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