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50人論壇”2023世界峰會于2023年10月27日—28日,在溫州市空港萬豪酒店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六大洲的手工藝界大咖,齊聚盛會、開壇論道、碰撞思想,奉獻智庫觀點、發表學術洞見、達成理論共識。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名譽總館長杭間以“與科技同進步的‘手藝’”為題,作主題演講。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是習近平主席文化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傳統文化不向現代文化轉型,文化的承繼與創新問題不解決,是文學藝術各個門類都很難前進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今天我講的就是一個關于傳統應當如何面對當代技術進步的觀點:“與科技同進步的‘手藝’”,主要談談當代科技進步和手工藝之間的關系。
多少年來,在專業學術界一直牢牢守護著工藝美術的手工價值,認為“手工”是傳統工藝的最大特點,也是發展的底線。以至于社會上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一些評論,大家都不敢討論是否可以越過手藝的邊界,認為手藝一旦使用一些新技術,就已經不是傳統工藝了,就不純粹了,就不值錢了。
我強調我是手藝的手的價值觀點的擁護者,我一直強調工藝美術中“手”的重要性,手的文化價值,我曾經用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書中的這段話來概括最典型不過。盧梭說:“工藝的功用最大,從視覺、觸覺、聽覺和語言四者合力從事自我活動,由此可以得到‘自然’的發展,獲得事物的直觀,確定知識和陶冶道德的基礎。工藝是人的身體活動與內心體驗的結合,是人類職業中最古老最正直的教育方法” 。這一段話,盧梭將手的價值和一個人的身體的自然成長、思想成長、道德成長之間的關系,做了非常深刻的闡述。
進一步分析,在手的勞動中,手藝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它的中介物是工具,人借助工具來實現造物的目標,這就是手藝,手實際上只是身體的延伸,要實現造物的目標,必須借助于工具,這就是“技術”的作用,從原始社會的石器打制開始,工具就跟技術的演進和發展不可分開。
從手藝的歷史發展來看,技術,一定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到今天為止,還沒有發生倒退,工業社會電子社會互聯網社會,如果不是宇宙不可逆轉的災難和人類的核戰爭,不會回到刀耕火種的時代。這些進步是建立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上的一種進步發展。
舉兩個典型例子,一是我們熟悉的古代名城“偃師”,在河南,《列子·湯問》記載了一個生動的故事:
傳說在西周時,天子周穆王曾經越過昆侖山,一路向西,用三年時間周游了列國。途中,有一位名叫偃師的工匠求見,并向他獻上了一個自己制作的人偶。這個人偶外貌栩栩如生,可以像人一樣自如地站立行走。周穆王見了大為吃驚,叫來自己的寵妃一起觀看。在偃師的指揮下,人偶竟開口唱起了歌來,歌聲婉轉悠揚,十分動人。人偶還會跳優美的舞蹈。精彩的表演,讓周穆王哈哈大笑,這時意外發生了:人偶竟然向周穆王的寵妃拋媚眼,周穆王大怒就要下令處死偃師。
偃師趕緊解釋,它只是一個人偶。見周穆王不信,他當場把人偶拆散。周穆王看到眼前心肝肺等一堆七零八落的零件,才終于相信了剛才為自己獻舞的確實不是人。于是感嘆:“原來人工的技巧竟能達到與天地造物者同樣的水平,真是不可思議”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河南的偃師是中國最早的機器人的故鄉。偃師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古代的工藝達到了驚人的水平。我們今天的工藝美術,在偉大的傳統面前,再怎么強調技術都不過分。又如諸子百家的墨子,與公輸班(魯班)齊名,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所有傳統手工藝人的祖師爺,他也是一個偉大的造物者和科學家,墨子制造了當時一流的飛行器,對光學的貢獻,他與公輸班的關于圍城守城的著名較量,在歷史文獻中都有豐富的記載。實際上,中國的手工藝在先秦,在古代社會,它本身就是一個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代名詞。
三星堆的青銅器,我們今天難以確切知道它的制造時間,但是如此高超的鑄造和冶煉技術,離不開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支持,它的手工藝的技術觀念一定不是固步自封的。
在我們的工藝美術界,手工藝術借助技術的進步開展創作已經是是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比如說陶瓷,早已隨著硅酸鹽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木材加工的成型、家具制造中的切割手段和五金釘膠,都離不開新的成型技術和加工的技術,沒有現代科技的結合,如果還是沿用古人的那種自然加工手段,是不可想象的;金屬加工,冶煉工藝改進,包括化學染色、編織的動力和數字化,印刷從雕版到電腦排版,早已經過了很多代際的進步;刺繡中的機繡以及現在的人工智能的刺繡技術,雕刻中精雕、3D打印,早已被大量的使用。國際版畫界很早就開始用電腦編輯并由打印輸出,竹編造型中的熱壓成型,還有編程、開模、干燥技術等等,還有非常多的新的材料的出現,都預示著我們的工藝美術,面臨著一個全面的當代新技術的介入和推動。
工藝美術與時俱進的技術變化所展開的問題,包括傳統技藝和當代媒介的關系、科技探索與材料的跨界的邊界和分寸、技術感性和觀念的表達的平衡,等等。值得我們全體的工藝美術家通過創作來積累經驗、推動發展。
手工藝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它通過觸覺、結構來追求材美工巧那種天人合一的功能。進一步發揮材料的價值,更好更巧妙的展現美的構想等,仍然都是一些老問題但面臨的一些新知識。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當中,手工藝的發展如果與時俱進,一定會迎來了手工創作的一種方法的轉化。
今天的手工藝更多的增強了“設計”意識。在設計加技術加手工的過程當中,手工到底是在前還是在中還是在后?木雕已經廣泛使用精雕機,經過3D建模打印出來的這些人物的形象,最終還是要通過手去做最后修改,去進行整體的藝術把控,才能最后完成。因此不用擔心,它依然是手工的,它依然是手工藝術,它不是一個技術的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東西。
在這樣的一種當代手工勞動面前,未來的創作可能不是照師傅留下來的模板,也不是臨摹傳統的某種模式來去展開創作,而是通過真正的設計,借助藝術的情感,去展開一種新的思考與創作。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背景里,手工藝術的發展會有一種重新闡釋,會產生一種新的變革。這種變革從古老的文明,從傳說,去展開新的解讀,很典型的,這幾年大家對《山海經》解讀,讓我們去重新關照夏商周文化,思考在漫長的朝代時間里,每一種文明的創造,從那些神話未知的文明里面,都能找到一些新的傳統的技術發展印記。這一切,就像從物理學的原理回到第一性思考一樣,手工藝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同時,仍然不能離開人這個主體,這就是——仍然是手的本質。